2017 年 Solange Knowles 以《Cranes in the Sky》一曲在葛萊美獎獲得「最佳 R&B 歌手」殊榮,不過單單稱她為歌手,未免太狹隘,音樂是她傳遞理念的媒介,由此延伸的展演方式還包括建立自己的音樂品牌 Saint Records、紅毯上充滿建築感的時裝搭配,或是與各領域藝術家合作。她從自己非裔美國人的背景出發,談黑人所受到的歧視,談自己身為黑人女性的境遇,也談自己家鄉休士頓的可愛。她的歌聲溫柔清澈如蜜,但明確堅定的歌詞刻劃出音樂的紋理與層次,在藍調音樂核心中加入電子鼓聲與貝斯,更替 Solange Knowles 想說的話增加了節奏與厚度。
↑Solange Knowles 發行新專輯《When I Get Home》後,接受時尚雜誌《i-D》專訪,暢談她的人生與音樂事業。
「這個世界喜歡我們黑人創作黑人藝術—黑人音樂、黑人電影、黑人表演,但這個世界不喜歡我們談論身為黑人這件事。」Solange Knowles 在紀念黑人藍調女音樂人 Nina Simone 的貼文中寫了這段話。這個社會開始擁抱黑人文化,卻不見得願意擁抱這個族群,也不願意聽見有關黑人的隻字片語。
在中文的世界觀中,當我們談論音樂產業中的創作者時,習慣標明對方身分為「歌手」、「作曲人」、「製作人」等等;英文的系統中,音樂人大多時候被泛稱為 「Artist」,畢竟當代藝術圈都流行跨領域了,音樂圈的創作者們更是不遑多讓。除了歌唱、寫詞作曲,甚至連造型、專輯視覺與編舞的工作也參與涉入甚深,Björk、FKA Twigs 或 Grimes 便是著名的例子。而 Solange Knowles 也不遑多讓,尤其她近兩張專輯視覺統合的完成度極高,從專輯封面、音樂錄影帶、網站到相關的展演活動,她都以導演的身分來悉心呵護這些音樂以外的事情。她擅長挖掘各領域的藝術人才,不管是名人或年輕新銳,編舞家或 3D 動畫藝術師,借助這些創作者的專業技術,一同完成她每一張專輯的多維度願景。
↑從專輯的詞曲創作、MV 舞蹈編排,再到官網的視覺設計,Solange Knowles 都親力親為,投身參與其中。
全世界最會穿搭的男人 如果說男人都是膚淺又愛看外表的動物,那麼在現在這個男女平權的時代裡,女人愛看帥男人就也不需要再躲躲藏藏地私下與姐妹討論。不管你今天熱愛的是肌肉猛男還是氣質書呆子,只要長得夠帥又會穿衣服,那麼就是值得一提的好菜。 專注在男裝產業那麼久,我最不乏的就是每天看著那些有時穿著得宜、有時
|當代時尚男子圖鑑| 首先,這是一個連載。再來,這是一個談論關於時尚、關於男人的文章。世間男子百百款,唯有列入圖鑑中的才是傳奇。 就算沒有那一槍,他一樣是個傳奇—約翰藍儂(John Lennon) Happy Birthday John Lennon. Today would have been
Solange Knowles 在她十六歲時發行了第一張專輯,至今十六年間,亦有過不少佳作,但 2016 獲得葛萊美獎的《A Seat at the Table》與 2019 的《When I Get Home》是筆者心中視覺完成度最高的兩項作品,且兩輯之間的視覺連貫性相當流暢。專輯封面作為音樂人作品的門面,Solange Knowles 這兩輯採取幾乎相同的視覺方向—裸肩與淡然的表情、蓬鬆自然的妝髮、相似攝影構圖、柔和懷舊的光影對比,讓人更加注意藝人本身隨年歲經驗而變化的容貌氣質,以及極簡但顯著的飾品搭配。
↑許多專輯封面的視覺設計也由 Solange Knowles 本人親自操刀,上圖為2016 年《A Seat at the Table》專輯封面,下圖則是2019發行的《When I Get Home》。
協助歌曲延展出更多隱喻的音樂錄影帶,除了在色彩與光對比的風格承接專輯封面外,影片中幾乎清一色聘用黑人舞者與演員,在粗野主義風格的建築中,以充滿儀式感的活人畫(Tableau vivant)結構安排舞者走位,並多使用極遠景拍攝,畫面大器簡約卻不失細節。Solange Knowles 明明有著漂亮精緻的臉蛋與健美的好身材,影片中卻鮮少以特寫鏡頭著眼她的女性魅力,她反而時而隱身於眾多黑人女舞者中,時而站出來領頭漫舞。影片中的服裝也反映了 Solange Knowles 平常的穿衣風範—結構感強烈、大地色系、棉麻材質,中性帶著柔軟,有機中又飾以未來感,藝人作品中以柔克剛的態度在服裝上也一覽無遺。
↑在《Cranes in the Sky》、《Way to the Show》等 MV 中,可以見得 Solange Knowles 獨特的藝術美感及涵養,其服裝更彰顯她柔中帶剛的穿衣風範。
除了數位平台上的視聽展演之外,Solange Knowles 更為人稱道的是她在知名美術館集音樂、舞蹈與表演大成的表演藝術,並讓作品與建築本身的結構和歷史意義對話,表演中參與的黑人藝術家無數,連在場的觀眾也是表演的一部分。2016 年《A Seat at the Table》專輯發行後,Solange Knowles 帶著這張專輯的音樂,來到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進行一場名為《An Ode To》的表演藝術,利用建築圓形迴旋空間創造出畫面上的儀式感,現場演奏專輯音樂滲入博物館純白的建築空間中,赤足黑人女舞者行走其間,錯落優美,同時也是對此博物館長久以來漠視黑人與女性藝術家的反抗。而在德州 Chinati Foundation 表演的《Scales》,則是 Solange Knowles 帶領幾百名觀眾來到荒煙蔓草地的龐然藝術裝置邊,在向晚的寶藍色天幕下,由身著洋紅色服裝的舞者隨專輯音樂聲舞動,以自然與衣著組成一幅 RGB 色系的魑魅魍魎,日落時分在距離美墨邊境不遠處的荒原中群魔亂舞。
↑Solange Knowles 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進行一場名為《An Ode To》的表演藝術,藉以反抗世人對黑人與女性藝術家的漠視。
Scales (2017) Performance piece In the field at 15 untitled works in concrete by Donald Judd
— solange knowles (@solangeknowles) December 24, 2017
Directed, Composed, Coreographed by myself
Associate Director : Carlos Soto
Set Design: Julia Heymans
Costume Design: Myself, Carlos Soto
Marfa, Texas
Photo by Enmi pic.twitter.com/Dv5IjsDH8j
↑Solange Knowles 也曾帶領身穿洋紅色服裝的百名舞者,來到荒煙蔓草地的藝術裝置邊,進行《Scales》的表演創作。
「Beyoncé 的妹妹」是主流媒體最頻繁加諸於 Solange Knowles 身上的形容詞,而「跨領域藝術家」(Interdisciplinary Artist)則是藝文潮媒對她的身分認同。「跨領域」一詞多時髦,在當代搞藝術,創作者最愛稱自己跨領域,平面攝影師玩個投影或 VR 就急著號稱自己 Interdisciplinary 與 Multimedia。複合媒體沒有錯,但許多創作者為了追逐這些形容詞,經常使作品本身的強度被分散削弱。相較之下,Solange Knowles 從音樂出發,跨足視覺與表演藝術,各領域之間相輔相成,由於視覺統合成功,多樣媒體之間相互流通建立體系,毫不牽強。
二十幾年前,Solange Knowles 這位來自德州休士頓的五歲小女孩,在遊樂園舉辦了她的人生首唱。她九歲開始寫歌,十三歲打算錄製歌曲沒成,卻先加入了姊姊 Beyoncé 的團體「真命天女」擔任舞者。2001 年,她十六歲發表第一張專輯,其後除了耕耘音樂,也身兼演員、舞者、DJ。另一個十六年過去後,Solange 在 2017 年榮獲葛萊美獎,2019 年發行的專輯與企劃《When I Get Home》是她寫給家鄉休士頓的情書。她沒有一出道就火紅,也不是一開始就定位明確,可是來時路上的種種養分,令她如今成為一位更加豐富的藝術家,剛柔並濟,開闊且開放。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