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期橫跨四十餘年的美國太空冒險片《星際大戰》,即將於2019年底推出「正史」第九部作品《天行者的崛起》。
↑推出四十餘年的《星際大戰》,橫跨二十、二十一世紀熱度不減,近期上映的最終章仍舊吸引大批粉絲觀賞。
在《最後的絕地武士》殺青後不久即猝逝的嘉莉費雪,在第九集中出現的畫面全部取自上一集拍剩的片段,我們實在很難想像迪士尼(以及與漫威同屬迪士尼旗下的盧卡斯影業)如果還敢拍《星戰》第十集,到時候的編導會怎麼接下去?
↑即使嘉莉費雪已與世長辭,仍可透過剪接技術在電影中與大家見面。
儘管《星戰》充滿各種幻想機械與聲光特效,故事上仍然緊扣著美國二十世紀廣播劇與冒險電影的「王道」:華麗的管弦樂主題曲、英雄、美人、賢者、大壞蛋、可愛動物、甘草人物、快速奔馳的交通工具(例如馬匹、火車或帆船)、大場面、痛快結局……。
而且不少人會說,絕地武士的「絕地」(Jedi)就是日文中「時代」(Jidai,「時代劇」在日本通常指古裝劇)的轉化,C-3PO與R2-D2兩個機器人,甚至公主的遭遇,也來自於日本導演黑澤明的《戰國英豪》。連「絕地武士」的尤達(Yoda)大師,不論是造型或名字都有人指出源自古典巨匠溝口健二的編劇搭檔依田義賢(YODA Yoshikata)。
↑黑澤明導演的《戰國英豪》,《星際大戰》第四部曲即是參考此作品發想。
但造型設計者本人表示,尤達的角色其實脫胎自愛因斯坦。當年三船敏郎看了報紙才知道《星際大戰》這麼厲害,後悔當初拒絕了盧卡斯而出演史蒂芬史匹柏《一九四一》中的反派,甚至為美術組提供詳盡的日本舊軍艦資料。日本電影效法好萊塢(例如黑澤明最愛的約翰福特作品),而在得到國際能見度之後,美國反過來再師法日本電影。後來,盧卡斯與史匹柏親自把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給他們的啟蒙導師之一——黑澤明。
"I'm a little worried, because I don't feel that I understand cinema yet. … Cinema is a marvelous thing, but to grasp its true essence is very, very difficult." -Akira Kurosawa, while accepting an Honorary Oscar from George Lucas and Steven Spielberg in 1990. pic.twitter.com/QHypMoN2QY
— The Academy (@TheAcademy) March 23, 2018
↑史匹柏甚至稱黑澤明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照片中兩人自動站到黑澤明身後兩側,對黑澤明的尊重從相處的細節可見一斑。
隨著《星際大戰》風靡全球,只要有電影工業的國家地區,無不推出了「自己的星際大戰」。擁有特殊攝影技術的日本,在電視動畫影集《宇宙戰艦大和號》的流行與史匹柏《第三類接觸》、盧卡斯《星際大戰》的賣座後,東寶製片廠在1977年先下手為強,用既有作品的特攝場面結合新拍攝的畫面,迅速推出了賀歲片《惑星大戰爭》(津島利章為此編寫的主題曲,在十餘年後更成為華視週日綜藝節目《鑽石舞台》小片頭的BGM),把1964年《海底軍艦》古文明帝國的潛水艇「轟天號」直接送上太空。
↑從《惑星大戰爭》的英文片名《War In Space》不難看出當代許多電影情節發想都來自於《星際大戰》。
鬼才導演深作欣二則在東映製片廠拍另一部古裝片的途中,被東映老闆岡田茂抓去拍了十九世紀傳奇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的太空版《來自宇宙的訊息》,片中許多視覺概念圖都出自於《假面騎士》作者石森章太郎之手,但道具的部分卻與《星戰》有八分七厘像。
↑擅長拍攝動作片與黑道電影的深作欣二執導的星際片也不免有「日本極道味」。
我們也可從《機動戰士鋼彈》RX-78手上的光劍、吉翁軍首席操縱夏亞的頭盔與「新人類」主題,看出星戰風潮帶來的影響。1980年,已經併入德間書店的大映製片廠也把招牌怪獸——神龜卡美拉送上太空,由卡美拉第一部的導演湯淺憲明將舊作的特攝場面結合新戲,草草完成了《宇宙怪獸卡美拉》。不只大剌剌地出現「高清版」帝國驅逐艦,還有女超人飛來飛去,成了怪獸宅的迷因。
↑雖然人氣略遜於哥吉拉,但卡美拉也算是日本怪獸的第二把交椅。
從英國到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都拍過宇宙冒險片,義大利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有《伽馬一號》四部曲(由昆丁塔倫提諾的偶像安東尼馬格赫特執導,血漫實驗室的場面後來也被庫柏力克在《鬼店》中致敬)。
↑《星際大戰》是1977年的作品,而義大利早在1966就播出《伽馬一號》這部星際片。
羅馬電影城對《星戰》的「致敬」是《新太空七金剛》(Encounters in the Deep)(以《零年:太空大戰》(Cosmos: War of the Planets)為首的「義大利星際四部曲」之中的最後一部),片中充滿義大利B級片常見的重鹹口味,是許多囧片中毒者追尋的邪典;同樣由義大利導演執導的冒牌星戰片《星際浩劫》號稱找來了《真善美》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柏麥演大角色,卻得到更多訕笑。美國B級片大王羅傑科曼看完本片,隨即投資拍攝《世紀爭霸戰》,由日裔動畫大師吉米村上執導,與西部片《豪勇七蛟龍》一樣都翻拍自黑澤明的《七武士》,劇組陣容中包括當時還在特效班的詹姆斯卡麥隆與才開始接主流片配樂的詹姆斯霍納,還找了當年西部版的七蛟龍之一——勞勃范恩來挑大樑,科曼後來更用本片剩下的材料拼裝出一部《星際遊龍》(Space Raiders)。
↑劇組內重量級人物雲集的《世紀爭霸戰》,當時(1980)使用的拍攝技術在四十年後的今日仍是業界常使用的方式。
對此眼紅的迪士尼旋即在1979年推出惡評如潮的冒牌星戰片《黑洞》,使得後來他們併購福斯與盧卡斯影業的戲碼,看起來像是對正牌星戰的情緒性報復。由韓國代工的美國動畫長片《魔晶戰士》結合精湛的全動畫與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動畫技術,結果一樣被打成冒牌星戰片。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冒牌星戰片,乾脆直接把正牌星戰片段拿來用。這麼低級的片正是1982年的土耳其片《拯救世界的男人》(Dünyayı Kurtaran Adam),又稱「土耳其星際大戰」,整部片除了土耳其拍攝的場面以外,幾乎都由好萊塢電影的片段與音樂拼湊而成。
↑本片連官方翻譯都沒有,以「土耳其星際大戰」之名在國際間流通。
2002年起在印度播出的電視劇《阿利亞曼》(Aryamaan – Brahmaand Ka Yodha)則是全球星戰迷的夢魘,他們寧可去找《星際大戰:假日特輯》或《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來看。
《星際大戰》對港台電影有沒有影響?邵氏版的《如來神掌》以大量動畫光學合成出疑似光劍的效果;六年後學者公司出品的《新阿里巴巴》,也找了香港無極視特視公司拍攝出齊秦坐在飛天魔毯上消滅大壞蛋的場面。
↑《如來神掌》是1982年上映,由黃泰來執導,爾冬升等主演的動作、喜劇片。
當年的觀眾就已覺得膩了,說你只是有樣學樣。近年習慣數位特效的觀眾,在電影院看了更會呵欠連連。電影創作者是否可以因此怪觀眾水準不夠?
◎Photo Via:IMDb, INSTA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