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六十八週年,六十八年前的二月六號,她的父親喬治六世因冠狀動脈血栓辭世,父親的死亡加上忽然落在她肩上的責任,讓當年不過二十五歲的她有些手足無措。當時她和丈夫菲利普親王在東非肯亞旅行,據說她在聽聞父親的死訊前還在寫信給父親,信中提及她在肯亞的所見所聞,在月光下飲水的動物和東非的艷陽,只是信始終沒來得及寄出。
↑1947年,伊麗莎白公主和菲利普王子成婚,如今兩人已攜手走過72個年頭。
↑年輕時的女王親赴考文垂面會南非戰爭的退伍軍人。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有皇室家族,包括荷蘭、瑞典、日本等,但沒有一個國家的皇室家族像英國皇室一樣得到這麼多的關注,光是2012年凱特王妃和威廉王子的婚禮,預估就有將近20億人線上觀看、討論,即使是平常的日子,皇室家族成員的私生活、衣著打扮等,也會被拿來大作文章。
↑威廉王子與凱特的世紀婚禮舉世矚目。
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意即皇室並不握有實權,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建立人民主權。皇室家族在政治上必須維持絕對中立,不能發表政治意見。他們平常的工作包括接見外賓、剪綵、參與慈善活動等,通以「Engagements(安排、約定)」這樣稍嫌籠統的詞彙概括。
↑女王於白金漢宮接見美國總統川普。
皇室繼承制度其實與民主的本質背道而馳,即使不握有實權,一生下來就坐擁名氣、養尊處優,仍然不符合人生而平等的價值。皇室家族的所有花費幾乎全由英國納稅人承擔,光是2019年的花費就有六千四百萬英鎊(約台幣25億),但英國人對於皇室家族的喜愛不減反增,任何與皇室相關的新聞都是點閱率的保證。
↑皇室生活所費不貲,私人飛機出勤、皇宮修繕與日常生活所需全靠納稅人供養。
「皇室迷戀」的原因由很多,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教授 Frank Farley 曾對這點提出解釋:人類是社群動物,喜歡透過網路、媒體等來將名人或網紅和自己的生活做連結。 以心理學來說,這是「擬社會人際行為」(Parasocial Behavior),指一個人單方面地與另一方建立連結,即使沒有實際的互動也能得到滿足。
↑皇室成員所到之處都擠滿人潮,只為親見王子王妃一面。
這些名人的生活是我們社會集體意識中渴望的生活,從小看著迪士尼卡通、看著童話故事長大的我們,對於名氣、權貴、看似幸福的完美家庭充滿嚮往。人們對於凱特王妃和梅根王妃這樣原本是平民,因為嫁給王子而一夜之間成為皇室成員的角色更是著迷,有如電影情節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關注他們一舉一動等同是在現實生活中「追劇」。
↑凱特王妃和梅根馬克爾的一舉一動皆備受關注,兩人間的關係更是八卦娛樂版窮追不捨的話題。
這樣不甚理性的皇室迷戀,再加上皇室家族是英國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許多英國人認為那是自我文化認同的一部分,將傳統習俗視為與自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況在各個文化中都存在,即使不是積極地支持這項傳統,多半也將它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不會多加質疑。儘管這些傳統與現代價值漸漸不相符,人們對於童話故事和與傳統連結的渴求,遠遠大過它的意義本身。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首張官方肖像,登基那年她才25歲。
於是在68年後,英國皇室史上最受歡迎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再清楚地表示:「之所以在位這麼久完全是因為父親早逝,二月六號登基這天並不是應該大肆慶祝的日子。」人們嚮往她的生活,但不知道有沒有人問過她,願不願意用在位最久的女王的頭銜,交換能與父親相伴的日子。
◎Photo Via:INSTAGRAM, 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