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Wazaiii觀點-品牌甚至願意讓我將Lady Dior包款整個拆毀去創作,都顛覆了我對時尚的看法”


Wazaiii

2017-8-9

「我之所見」,你看見了嗎?

好多好多好多時尚特展啊!身為一位喜愛時尚的台北市民,一定覺得今年特別的幸運吧?我們不僅看見了色彩豐富生動的Gucci特展「策展米開裡」,也窺探了Paul Smith先生的攝影、設計與跨界合作,當然,也見識到Dior環遊世界的特展—Lady Dior As Seen By,這場中文翻譯為「我之所見」的跨界展覽。先是從外而內的探索設計師的內心世界,再從內而外發掘世界各地不同的觀點,Wazaiii編輯們穿梭在這些展場裡,覺得身心靈都接受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洗滌啊!

Wazaiii特別想跟讀者分享這場,橫跨精品、藝術、攝影,到「你、我、他」的「我之所見」特別展覽。這場展覽,不僅環遊世界降落在各大城市,每一次展出,都與當地藝術家合作出新的展品,給他們一只包,讓創作者們自由地將Lady Dior幻化為任何藝術形態。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展示,而是讓不同地區的當地特色與文化廣為流傳的展覽,當真聞所未聞啊!展場內分為雕塑作品以及攝影作品,雖然是精品的跨界合作,但許多展品我們看見的是創作者的諷刺或反思,並不是每一件作品,都是「美美的包包」。有人拆解她的概念後重組,有人將它破壞的看不出原形,更有人的作品裡,根本看不到Lady Dior的蹤影。

這個在1995年誕生,而後又在1996年為了黛安娜王妃而改名的包包,擁有梯形的方正外表、精密的Cannage藤格紋、微笑曲線手把,以及Dior先生生前最愛的Lucky Charm變化成的Logo。你能想像這樣經典永恆的淑女包款,在你眼前爆破開來,或是被銅線所包覆,或是,出現在一張根本看不清楚他的攝影作品裡,卻依舊擁有過人的存在感嗎?如果不行,真心推薦你親自來體會,你的「我之所見」。

本次展出又囊括了兩位台灣創作者劉致宏以及邵亭魁的新作品,加上原本就跟著巡迴展出的吳季璁,世界級的展覽Lady Dior As Seen By將擁有三位台灣創作者的作品在其中耶!身為台灣人的你,是不是跟Wazaiii編輯們一樣興奮呢?我們特別堵到了其中一位台灣創作者,他的靈感來源是什麼?製作時以什麼難忘的過程?Wazaiii一次幫你問個夠!

 參展台灣藝術家觀點-劉致宏 

開展那天,劉志宏穿著全套黑西裝,跟平時藝術家的灰頭土臉的形象不太一樣,非常的時髦(其實Wazaiii編輯們平常也是這樣還說別人)!帥到我們一時認不出來他是圖片中那位穿著T-Shirt,有點像大學生的藝術家!但身為一位專業的編輯,我們還是要收起眼睛裡的愛心,好好的問問他,有關這次展覽我們大家都想知道的一切。

『我本來對Dior這個品牌最熟悉的,就是香水或服飾(朋友去機場都要買他的香水),所以一開始接到邀請時,其實滿震驚,也滿沒有頭緒的。直到研究了參展的藝術作品,才發現這場展覽的「自由度」驚人的高!從我一開始提案,讓「捕蚊燈」這個跟精品天差地遠的「民生用品」入選為作品主視覺,到品牌甚至願意讓我將Lady Dior包款整個拆毀去創作,都顛覆了我對時尚的看法。

「捕蚊燈」是延續我之前在北美館辦展時的作品精神,仔細想想,會發現這是一個只會出現在亞洲的小東西,但他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卻非常能代表台灣文化的元素。為了做出作品外部的鍛鐵筐,我將Lady Dior拆開攤平,重新測量長寬高,以及研究每一個細節。我發現他的Cannage藤格紋,其實是精準的45度角與90度角的結合,原來精品在設計上的堅持,是這麼重視細節。身為藝術家的我,這時突然覺得自己與精品沒那麼遙遠了,因為我們都是同樣地追求完美。

捕蚊燈其實是用「飛蛾撲火」的概念在捕捉獵物,就像精品一樣,放在櫥窗裡動也不動,卻深深地吸引著往來的人群。這次的合作,讓我覺得能將自己的idea也就是台灣本土的文化,和精品的概念結自由結合,真的很榮幸,也希望更多人能看見台灣的美。』

 Wazaiii達人觀點-SSSHIN 有型觀點 

而在這樣充滿有趣議題的展覽中,Wazaiii達人又怎麼會缺席呢?同樣是環遊世界的旅行作家「SSSHIN—有型觀點」,特別跟我們透露了他的觀展心得:

『最近在台灣南部參與改造老透天,戴安全帽的時間比帶手包還多。而參觀Lady Dior As Seen By Exhibition這場展覽,讓我從工地人生中,迅速調回時尚生活的頻。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場頗有看頭的展覽,即便是最近台北有許多值得移駕觀賞的,但位在台北101的這場,並非單純品牌宣揚國威,不落俗。Dior這樣的品牌,可以討論敗物、奢侈、慾望。如果藝術創作是反應當代生活環境的一種方式,這場展覽,足夠代表我們所處的現在。以上是我淺淺的觀展心得,枉論展內滿滿的當紅藝術家創作,等待你去看見。』

從7/22號開展至今,Wazaiii編輯部大概去這場展覽不下五次了,你可能會問說,沒事去這麼多次幹啥?因為我們每來一次,都能獲得不同的反思與靈感,55位創作者的「我之所見」,似乎真的成為了「我」之所見,讓我們在心裡累積了更多新的想法(回去寫稿才能文思泉湧)。

這是一場適合每一個人去看,也會讓每個人都產生不同共鳴的展覽,希望你能親臨現場,不只是去「看」,而是更加深刻的「見」。

 

Editor /  責任編輯:李瑜

◎Photo Via:Dior, Chris Yi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