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約翰藍儂(John Lennon)怪嗎?也許對這個世界來說,他的怪只是用來突顯世俗的荒謬罷了”


凱特王

2018-12-7

|當代時尚男子圖鑑|

首先,這是一個連載。再來,這是一個談論關於時尚、關於男人的文章。世間男子百百款,唯有列入圖鑑中的才是傳奇。

就算沒有那一槍,他一樣是個傳奇—約翰藍儂(John Lennon)


距離約翰藍儂遇刺身亡已經過了第39個年頭。1980年12月8日,約翰藍儂在紐約的寓所前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歌迷槍殺,年僅40歲。每年此時,世界各地的歌迷自發性的用不同方式悼念他,似乎也已變成一種儀式。

上世紀60、70年代的自由與奔放,我們多數來不及參與,會知道披頭四,會知道約翰藍儂,那都是後來的事。

時間神秘而偉大,我們能知道的約翰藍儂的形象,也早已經過了層層過濾。有傳記、有調查、有採訪、有紀錄片,或暗示或影射,或嘲諷或指控,如今想要看清他的真正面目,就意味著要穿越這些八卦資訊的泥淖,方能釐清思緒。

但這真的有可能嗎?

我們真的能看清一個人的真正面目嗎?

我覺得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可能連約翰藍儂都說不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每年12月8日,紐約中央公園與藍儂歌曲《IMAGINE》同名的磁磚地上,總會聚集世界各地的歌迷一起紀念這位傳奇的音樂家、藝術家、人文主義者。


↑不可否認,約翰藍儂是披頭四所有團員裡,最富傳奇性色彩的人物。但我臉盲了,這四個人的造型怎麼一模一樣?

 
 
 
 
 
 
 
 
 
 
 
 
 
 
 

John Lennon(@johnlennonofficial)分享的貼文 張貼


↑小圓眼鏡後來成為約翰藍儂標誌性的配件,擁有極高的識別度。

1940年10月9日,約翰藍儂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家庭裡(是個天秤男喔)。三歲時,父親拋棄母親和他,自此消失。為了讓小藍儂好好長大,母親將他寄宿在姨母家,也許因長期缺乏父愛與母愛,藍儂從小就是個反抗性格極強的孩子,而這樣的性格,也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

15歲開始組團唱歌,20歲與保羅麥卡尼及其他兩名團員一起成立「披頭四」。從此,他們改寫了50年代沉悶的音樂氛圍,開創了流行音樂英倫風格的新紀元。甚至,他們有著英倫新貴般的造型,也被歌迷爭相模仿。

搖滾樂的基因是反抗,這基因也是藍儂天生自帶的色彩,他創作的音樂總是離經叛道,擺明著與世界為敵,而生活中嘛,也是個「混蛋」,關於他曾經家暴、吸食迷幻藥的傳言總是層出不窮。但這好像不太影響世人喜歡他,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另一種人格魅力」吧!

例如,保羅麥卡尼就對他又愛又恨。

麥卡尼來自一個溫暖的家庭,像藍儂這樣的「壞哥哥」,是他從未見過的。可是也正因為是這樣的壞哥哥,他才有機會接觸搖滾。藍儂看著乖乖牌好學生麥卡尼也覺得有趣,性格迥異的男孩透過音樂併發出各自獨特的創作,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開心。

兩人都身兼主唱大人的位置,藍儂是吉他手,麥卡尼是貝斯手,兩人的創作一同支撐起披頭四,只是藍儂的曲風自由浪漫不受拘束,麥卡尼的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披頭四走紅的時候,他們不過都是25歲不到的大男孩。


↑鐵哥兒們在一起玩的時候總是最快樂的,但兩個風格、性格都截然不同的天才創作人,即便最開始因為相互欣賞而走在一起,依然要面臨分道揚鑣、各自逐夢的結局。

但這個「橫空出世」、「萬人空巷」、「空前絕後」的搖滾團體,最後還是因為「理念不合」拆夥了。發行最後一張專輯《Let It Be》之後,四人正式分道揚鑣。麥卡尼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解散是因為「個人主張、對音樂的意見分歧,以及對音樂生涯這個生意的規劃不同」。

而後期,藍儂因為戀上小野洋子,與她秤不離砣的進出樂團,也是另一個導致分歧的原因。在粉絲心目中,小野洋子就像親手拆散披頭四的女巫,坐實了第三者的寶座。


↑要哥兒們?還是女人?「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的問題一直都是男人的終極考驗。

 


↑在披頭四最後一張專輯《Let it be》專輯封面,出現了小野洋子。由此可見,約翰‧藍儂此時已經受到小野洋子前衛藝術表現型態的影響,開始走著與樂團不一樣的路。

是時候聊聊小野洋子這位「女巫」了,或許理解了這個怪女人,我們也能明白為她拋家棄子的約翰藍儂,這個怪男孩。

洋子大藍儂8歲,有過兩段婚姻。他倆相識於一場洋子舉行的行為藝術表演中,名為《切片》(Cut Piece)的行為藝術是小野洋子畢生最出名的創作。表演的內容並不複雜,洋子長髮垂肩,像是打坐一般盤腿端坐在舞臺中央,然後隨機挑選在場的觀眾,允許他們上台用剪刀從她身上剪下不超過明信片大小的布料,直至她裸體為止。

這場行為藝術在英國的前衛人士圈子裡,激起了千層浪,也吸引了約翰‧藍儂前來觀賞。他當時坐在觀眾席上覺得這個女人太有意思、太酷了,她彷彿明白他心中在想什麼。

很多年後,回憶起那場「邂逅」,藍儂依然記憶猶新。他說:「記得那天,我看著台上的她讓不同的人用剪刀把她衣服剪成碎片,我的心裡不禁喊了一聲『去他媽的』。」

「她尖銳,她異于常人,她古怪的五官融合在一起卻異常吸引。她就像一杯充滿性欲的怪味雞尾酒,讓我徹底淪陷了。

小野洋子的出現,讓約翰藍儂得以透過當代藝術的前衛思想創作音樂,並透過藝術家觀察事物的角度,發現生活與創作的另外一種可能。他遇見的是愛、是性,更是一種「了解」。

因此,在60年代反戰聲浪中,當大多數的公眾人物幾乎都保持緘默時,唯有藍儂發出了音樂之外的反抗,他不僅積極的參與反戰,也更醉心於當代藝術的領域。

1969年,藍儂與洋子選擇在風氣相對開放的阿姆斯特丹,舉行了著名的「床上和平運動」,高呼「要做愛,不要作戰」(Make Love, Not War)的反戰宣言。


↑「要做愛,不要作戰」(Make Love, Not War)的床上和平運動,是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最著名的行為藝術。他說只要世界和平,他不怕世人嘲笑,他和洋子願意做世界的小丑。

他們什麼也不做,只是整天躺在床上,房門敞開。已有身孕的小野洋子和藍儂半裸的躺在床上,接待聞訊而來的各類媒體記者、藝術家、文化名流,以及政治人物的訪問。

藍儂不在乎人們說他傻,也不在乎他們的批評,在短短40年生命中的最後10年裡,他激進的參與社會活動,透過行為藝術來反對越戰,體現了心中對於人文主義及理想主義的推崇。

他怪嗎?也許對這個世界來說,他的怪只是用來突顯世俗的荒謬罷了。


↑約翰藍儂被槍殺之前,其實是在進行滾石雜誌封面的拍攝。他一絲不掛,像個小嬰兒般,蜷縮在妻子小野洋子身邊。他稱這張照片精準的拍出了他與洋子的關係。晚上回家,他就遇襲了,於是照片也被譽為「藍儂最後的吻別」。

賈伯斯曾說過 :「也許因為約翰藍儂,這世上的理想主義曾經出現過。

藍儂的成就是多樣性的。從60年代成立披頭四開始,到70年代的前衛藝術,他利用各種媒介來闡述心中對於理想世界的想像,抒發對世界的不公與憤怒,推行愛、和平、自由。藍儂之所以傳奇,不是因為他最後死於槍擊,不是因為他在盛年時生命的戛然而止,不是那些流傳久遠、傳唱度高的歌曲,而是他留給世人一個無法複製的人格魅力。

儘管他在私人生活裡,的確是個「混蛋」。

【延伸閱讀】當代時尚男子圖鑑系列:

如果「酷」是一個人的話,那就是菲董

如果放在現代,他肯定是坐擁百萬粉絲的時尚達人

回去吧!人間不值得

壞到傷風敗俗就是一種帥

權勢是最好的春藥

所有女人趨之若鶩的巴黎其實是一位男人打造的

 

◎Photo Via:達志影像, Twitter,INSTAGRAM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