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翻玩的意義必須跳脫作品本身來檢視,而翻玩的藝術或許是最當代的當代藝術”


土屋阿娜

2019-4-18

名作再生:翻玩 · 藝術 · 藝術家


↑Jeff Koons X LOUIS VUITTON《Master》聯名系列

寫在前面,關於翻玩的時間簡史

關於創作,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見的時代,我會說是有點病態的。因此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順便感受一下到底這種病態來自哪裡。

1624年,英國國會通過法案「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 ,被視為是近代專利法案的起源 。

1710年,英國國會再通過「The Statute of Anne」 ,則被視為是近代著作權Copyright法案的起源。

十九世紀,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詞出現。

1981年,Music Television(MTV)開播,其後至少20年間,定義了主流媒體中所謂的「流行」音樂與文化。80後出生的世代,幾乎都是在這期間認識Michael Jackson。

1996年,廣義的網際網路對外開放。台灣國中生已經開始上電腦課學DOS系統,可是都在打電動,因為聽不懂。

1999年,無名小站創立。台灣學生與年輕人對於受歡迎與搞曖昧的綺想發生在這座殿堂,剩下是Call機,以及稀有的手機。

千禧年,網路開始普及。鐵達尼號大概租了5次,哭5次。

2002年,Flickr創立,當時會拍照是很酷的一件事。

2004年,Facebook創立,一開始台灣沒什麼人用。

2005年,YouTube創立,當時台灣有在看YouTube的人比有在用Facebook的人多。

2006年,Twitter創立。

2010年,Pinterest與Instagram創立。

2012年,Facebook買下Instagram,隔年Instagram從原本只能上傳圖片到能上傳影片。

2013年,無名小站關閉。

2018年,Instagram全球用戶達到10億。

其實,從網路發達、網路變得普遍到現在,也不過短短的二十年。而這期間社群媒體真正發達的時間占了大約10年,這意謂新的世代面對更容易取得的龐大資料庫與創作靈感來源,而能消化資訊的時間卻是越來越少。Pinterest的執行長Ben Silbermann認為Pinterest是「概念的型錄」,並且希望它可以激發人們「走出門外去真正做那件事」,可是無論是創意、設計、時尚、建築或藝術,真正的大師大概都會跟你說不要上Pinterest找參考資料,因為那會讓你覺得好像所有東西都被做過了,同時它也剝奪你很多思考的空間。


↑Richard Prince,《New Portraits》

現代創作的另外一個現象,是翻玩與抄襲之間的微妙界線,以及大家對於這兩者的主觀意識。抄襲這回事當然存在人類歷史很久了,比如說150年前,LV創辦人Louis Vuitton推出的方形硬箱跟花紋就不斷被其他商人仿冒。現在即使智慧財產權的發展與規範已經趨於成熟,在時尚圈與藝術圈中,翻玩與抄襲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性。近年很紅,有「時尚警察」之稱的Instagram帳號「Diet Prada」是一個讓大家評評理的公開平台。2015年,美國知名藝術家、畫家、攝影師Richard Prince用別人的Instagram截圖進行「超~~~小部分」修改,然後在藝廊展出,一幅「藝術作品」賣到美金九萬,而且居然沒有被告到翻。Virgil Abloh的設計3%理論說,一個東西只要更動超過3%就是新的東西……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因為一切取得太快 ; 這是一個產出比消化重要的時代,因為不跟上會被淘汰 ; 這是一個翻玩的時代,因為我們要求最即時、最快速的新鮮感 ; 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自由時代,所以翻玩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創作形式。翻玩的意義必須跳脫作品本身來檢視,而翻玩的藝術或許是最當代的當代藝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在翻玩中創作,在翻玩中玩樂,在翻玩中顛覆的藝術家。

BANKSY


↑Banksy,《Napalm》

70年代出生的Banksy長大後,正好是新世代街頭藝術與塗鴉藝術家的黃金年代,如KAWS也是同一批崛起的人,而Banksy是其中最冒險犯難的那個,他做的街頭藝術基本是一種轟炸式的游擊戰,這樣需要「跑給警察追」的創作方式與他創作的理由剛好呼應:反戰、反資本主義、反體制、反恐。他的塗鴉創作大都具有諷刺意涵,諷刺社會現象、諷刺不公不義、諷刺種族歧視、諷刺戰爭、諷刺手機成癮……像是藝術界的黑暗騎士一樣,搔著當代社會的癢。


↑Edward Hopper, 《Nighthawks》


↑Banksy, 《Nighthawks》


↑Jack Vettriano, 《Singing Butler》


↑Banksy, 《Crude Oil》


↑Claude Monet, 《Water Lily Pond》

 
 
 
 
 
 
 
 
 
 
 
 
 
 
 

ANGIE’S ARTVENTURES NYC(@oneyearinparis)分享的貼文 張貼


↑Banksy, 《Water Lilies Trash》

2000年初,一直採用模板在街頭打帶跑的Banksy,曾經以顛覆經典為理念進行油畫創作,包含將美國寂寞系繪畫大師Edward Hopper的名作「Nighthawks」畫續集,一個穿著英國國旗四角褲的流氓拿板凳來砸店。蘇格蘭當代畫家Jack Vettriano的經典名作「Singing Butler」,背景改成有人在海灘上搬著有毒廢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派代表人物Claude Monet莫內的「Water Lilies」系列,其中一張作品的橋下充滿垃圾等等。對Banksy來說,創作是為了顛覆與理念而非賺錢,因此對於他幽默的翻玩創作,我們總是可以一笑置之,大部分的支持者更希望他不要因為毀壞公物的公然塗鴉行為被抓到,身分也不要曝光,就像電影《V怪客》中說的,理念是防彈的,只是辛苦了清潔人員跟警察杯杯。

JEFF KOONS


↑Jeff Koons X LOUIS VUITTON 《Master》聯名系列形象廣告

當Banksy創作的爭議是法律上的,美國當代藝術家Jeff Koons的爭議大概是品味上的。以大型金屬質感汽球雕塑為名,Jeff Koons是當今最賺錢的藝術家之一,不過許多人認為他的創作是「Kitsch & Camp」,這個說法幾乎找不到中文同義字,Kitsch指的是經過大量複製而沒有價值的次等藝術形式(一般翻成「媚俗」,不過不太接近) ,而Camp指的是利用誇張、荒謬或戲劇化的方式來引起注意,Jeff Koons的創作便是帶有這樣令人不舒服的誇張土豪感,但也有另一派認為他的創作很前衛,在當代藝術中占了重要的一席。Jeff Koons本人對於自己藝術創作的態度是作品,並不需要有任何意義,只要引起觀看者某種感覺或反思即可。


↑Jeff Koons X LOUIS VUITTON 《Master》聯名系列形象廣告


↑Jeff Koons X LOUIS VUITTON《Master》聯名系列,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


↑Jeff Koons X LOUIS VUITTON 《Master》聯名系列,莫內《睡蓮》

2017年,Jeff Koons與LOUIS VUITTON推出「Master」聯名系列,將古典藝術家名作印在LV包包上,包含Da Vinci達文西、巴洛克畫派的Peter Paul Rubens盧本斯、威尼斯畫派畫家Titien提香,以及Van Gogh梵谷等人的名作,並以LV標誌字體設計了「JK」,這是LV第一次讓外人碰他們的Logo。Jeff Koons表示這個系列算是他自己「Gazing Ball凝視球」系列的延伸,凝視球是複製經典畫作後,在中間放一個架子,然後放上一顆金屬質感的藍色球體,Jeff Koons宣稱放上一顆反光球體後,會投射出作品與周遭環境的一部分,而觀者本身也會被吸入作品之中,因此有了參與的意義,複製品也就不再只是普通的複製品。而「Master」系列也是依循這樣的脈絡而創作,只是藍色球體被換成了包包中間反光的藝術家姓名……老實說我是覺得有點牽強,不過這就是Jeff Koons的作風,往好處想就是買了這個包包即象徵著大師作品常伴左右,而且包包內側也很貼心的附上大師的肖像以及介紹,以免買了包包後連上面是誰都不知道。這系列半年後再推出第二次,這次包含了上面被Banksy顛覆,莫內的「Water Lilies」畫作。

SHAWN HUCKINS

 
 
 
 
 
 
 
 
 
 
 
 
 
 
 

Feel Desain(@feeldesain)分享的貼文 張貼


↑Shawn Huckins,《Moderation On One Side, Prudence On The Other (James Madison, Erasure No. 9)》, 2018

美國藝術家Shawn Huckins將18世紀開啟新時代的政治家們與現今網路時代的用語和符號做結合,乍看之下似乎是用古代諷刺當代,不過Shawn Huckins本人表示,他的目的是把18世紀與現今做對照,一個是政治與文明啟發的新時代,一個則是網路迷因「meme」流行的時代。「meme」是在美國非常普及的二次創作網路現象,藉由把18世紀歷史人物當作二次創作的媒材,Shawn Huckins的創作比起諷刺,更像是對於現今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的提問。Shawn Huckins有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裡面蒐集許多歷史人物的肖像畫,以及現今的網路用語、縮寫或代號,經由有意的重組,在電腦內先排版好之後,再用雙手以油畫繪製。Shawn Huckins跨時代的二次創作產生一種開放的荒謬感,有時也暗喻現代人的數位恐慌:手機沒電、資料載入緩慢、沒有wifi訊號等等。

 
 
 
 
 
 
 
 
 
 
 
 
 
 
 

Shawn Huckins(@shawn_huck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Shawn Huckins, 《Charles Loring Elliot: Panic One (Low Battery)》, 2017

 
 
 
 
 
 
 
 
 
 
 
 
 
 
 

Shawn Huckins(@shawn_huck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Shawn Huckins, 《Major John Biddle: Panic Two (Loading Spinner)》, 2017

SVETLANA PETROVA


俄羅斯藝術家Svetlana Petrova把她的肥橘貓Zarathustra放進經典大師名作中,噢說錯了,是肥橘喵皇Zarathustra想要把自己放在經典名作中,讓人類看看什麼叫做當代藝術,於是叫牠的主人(僕人)Svetlana Petrova實現這項任務,並且自稱是偉大藝術家們的喵斯(Mews)。從波提且利「維納斯的誕生」、克林姆的「接吻」、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莫內的「沐浴在睡蓮池」,到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等等,名畫立刻變得超級療癒。「最當代的藝術存在於網路之中」肥橘喵皇Zarathustra是這麼說的,牠用自己毛茸茸的身軀實現了meme創作。


↑《喵納斯的誕生》

 
 
 
 
 
 
 
 
 
 
 
 
 
 
 

Fat Cat Art(@fatcatart)分享的貼文 張貼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與喵》


↑《喵吻》

 
 
 
 
 
 
 
 
 
 
 
 
 
 
 

@lecollectionneurr 分享的貼文 張貼


↑《喵的創世紀》

 
 
 
 
 
 
 
 
 
 
 
 
 
 
 

Daisy Von Manson (@daisyvonmanson)分享的貼文 張貼


↑《喵沐浴在睡蓮池》

LAILA DARCHIEVA

 
 
 
 
 
 
 
 
 
 
 
 
 
 
 

@lailadarchieva 分享的貼文 張貼


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設計出身的Laila Darchieva以平面音樂小劇場動畫的形式讓經典畫作活躍在現代,並且加入一點現代社會的幽默元素。2019年初,Instagram上面一則雞蛋的Po文獲得兩千三百萬個讚,打破原先由Kylie Jenner保持的紀錄,堪稱史上最受歡迎的雞蛋,這個網路事件就被Laila Darchieva拿來創作。除了古人搭地鐵、古人用iPad、古人滑手機,近期Laila Darchieva也開始在創作中加入時尚產業中很潮的事物:BALENCIAGA Triple S老爹鞋,這或許會是她接下來的創作方向。

 
 
 
 
 
 
 
 
 
 
 
 
 
 
 

@lailadarchieva 分享的貼文 張貼

 

 
 
 
 
 
 
 
 
 
 
 
 
 
 
 

@lailadarchieva 分享的貼文 張貼

 

 
 
 
 
 
 
 
 
 
 
 
 
 
 
 

@lailadarchieva 分享的貼文 張貼


↑Laila Darchieva以平面音樂小劇場動畫的形式,在創作中加入現代與潮流事物的元素。

寫在最後

翻玩藝術是最當代的當代藝術嗎?或者它僅僅是當代網路現象的藝術表現?如果它們的價值在於全然當下的感官娛樂與刺激,那麼去創作上百個如同meme的翻玩藝術,究竟是高雅有素養的meme、大眾化的藝術?還是以藝術為名,寄生在網路中大量複製的病毒?這些問題,可能要等到50年、100年後,回頭看現在才會知道了。

 

◎Photo Via:Google, INSTAGRAM, Twitter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