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什麼,就說兩句。
第一句是過去的洞察,第二句是未來的認知。
一個人?這人是誰?就是自己。
有很多描寫「一個人」心境的歌,唱出一個人的慌,一個人的優雅,一個人的失落,一個人的看透,一個人的軟弱,一個人笑著生活。
有很多餐廳的規劃也開始一個人,單人座,剛剛好不打擾的距離,或者刻意將每個人區隔開來,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頓飯。
住宅產品也開始有這個趨勢,小坪數的單身住宅,傳統對空間的分割定義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多功能重疊的開放空間,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對於時空的觀念也全然不同,除了更自由的運用與掌握,更重要的是透過與自己的相處,能夠真正了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並且更有接近夢想的條件。有質感的深度旅行,一場與自己對話的電影,不怕走音、破音的KTV,聽一場關於成長的演講,一個只有書本與咖啡的下午,讓自己廣泛的接觸這個世界的其它領域,從而更有自信。
↑電影《Wild》(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的主人翁瀕臨喪母、婚姻破裂之際,下定決心「一個人」踏上長達1100英里的冒險之路。
有太多的書報文章,甚至心理學家,都鼓勵,甚至印證了這一點,這些雞湯文不光是給「一個人」能夠優雅從容地下台階而已,事實上,是一種自古到今都存在的根本需求,東西方多少藝術、哲學、建築、思想或者詩詞歌賦的空前絕後,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孕育出來,可見力量之大。
↑靈動的藝術品,能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何嘗不是通過「一個人」的聚精會神,得以流芳百世。
不過,我們要問問,那些不是「一個人」的人怎麼辦?他們的需求就不存在嗎?舉個例子,網路上常看到很多金婚、銀婚、鑽石婚,一對慈祥和藹的老人家手牽手散步的照片,多數人看了都羨慕不已,當然幸福的原因很多很多,我個人覺得很重要的,不光是他們能用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相處,而是深刻理解與尊重關於「一個人」的根本需求。
↑好萊塢模範夫妻Blake Lively、Ryan Reynolds,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兩人恩愛的合影,但日前Blake刪光所有文章,僅留下即將上映的電影《The Rhythm Section》預告片,可見兩人極能夠理解工作之於婚姻該如何平衡,以及關於「一個人」的根本需求。
你我周遭的商業模式也是,他們用可以聽得懂的語言說話,建構出所有這個需求的關鍵條件,讓一個人在這個模式中不被打擾,而且獲得滿滿的尊重,然後我們都願意為此而心甘情願的投入成本買單,即使現實條件可能不允許我們待得太久。
「一個人」的需求,其實追根究柢不是消極的逃避,也不是拒絕世界,而是為了豐富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模式,怎麼說呢?怎麼說呢?簡單來說就是越懂得與自己相處,或者說與自己坦誠溝通的品質越好,就能以更舒服的方式與外部環境連結在一起,不光是理解「一個人」的需求,也不光是尊重「一個人」的空間,而是懂得為對方提供「換氣」的機會。
↑許多人說過「一個人旅行總有種魔力」,或許是因為,當人脫離原本的生活圈去探索,更能理解與他人相處的核心。
前幾天在便利店門口聽到一對情侶大吵架,原因大概就是「昨天為什麼沒接電話」,以及「為什麼已讀不回」這類的事,說穿了就是明明很關心對方、很在乎對方,但可能用了對方無法理解的方式,其實如果換個方式關心,也許情況就大不一樣,「你昨天過得還好嗎?」跟「你為什麼沒接我電話?」,關心一樣,感受可能就不同吧。
話說回來,為什麼市場上關於「一個人」的商業模式那麼有吸引力,因為「換氣」,實在稀缺啊。
【延伸閱讀】設計師說兩句系列:
◎Photo Via : IMDb, INST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