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Z世代追求強烈的個性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代表了孤獨”


Roy

2019-5-13

|設計師說兩句025|

也沒什麼,就說兩句。

第一句是過去的洞察,第二句是未來的認知。

向Z世代學習「孤獨的潮」

Z世代泛指出生於1995年之後的人群,現在大概是二十幾歲。

德爾菲集團創辦人Thomas Koulopoulos寫過幾本書,內容大概是說,企業正在失去與95年後出生的年輕人溝通的能力,作者特別指出年輕人的幾個特點,包含年齡包容性、在線化、低技術門檻、財富影響力減弱、文化跨界和創意思維等等,所以當企業要開發新產品、製造話題,或是吸引年輕客戶、創造市場時,必須先讀懂他們,才能找到符合年輕人市場的商業邏輯。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裡談到的「孤樂主義」。意思是說,他們追求強烈的個性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代表了孤獨。買東西,不是越貴越好,也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這件商品是否能充分代表自己,也就是說,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消費決策,可能是某種態度的表現,可能是某種潮流的展現,買的或許已經不是衣服鞋子,而是一種標籤,是一種識別,是與人見面的第一句自我介紹。

大概是因為從小就在高科技普及的環境下長大,在使用者經驗和承受能力上,他們的包容度遠優於「老人」,也或許是在網路成熟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很小就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的外界資訊,因此對於興趣的選擇,他們比「老人」更主動,並且更願意為興趣付出時間和金錢,因為他們太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但伴隨而來的,就是對單一品牌的忠誠度越來越低,頭上戴的、身上穿的、背在身上的,可能都來自不同定位的品牌,再加上前面說的承受力與包容度,他們能很自然的將這些產品連結起來,在自己身上重組,形成沒有包袱、沒有前例可循的美。這種美,很孤獨,或者說,與其在群體制式化的套餐中委曲求全,他們寧願選擇孤獨,而且樂在其中。

平鋪直述中,忽然來個超乎比例的衝突,或者多元類型的重組方式,不光是在Z世代的孤獨美學中可以看見,在其他領域的表現其實也越來越多,諸如建築、書法及攝影的取景,乃至於網紅影片中的橋段等等,就是一個字:潮。對「老」一輩的人來說,其實不妨向Z世代多學習,試著打破過去一些穿西裝只能搭皮鞋的「規矩」,擺脫那些「度」的標準,給自己一個機會,咱也「孤獨的潮」一回。

為什麼忽然有這種體認?因為我不小心看了Wazaiii突擊臺北街頭的街拍企劃台北男女生怎麼穿,當頭棒喝啊!

【延伸閱讀】設計師說兩句系列:

時尚是管理  品味是知識

送你一束漂亮的鮮花

你的定見在哪裡?

拍照要有心機之臣妾做的到啊!

抗拒催眠,難度極高。

藝術是一種創作

在台灣摔斷了腿的Ethan Hunt

老娘喜歡  跟你無關

賣出去的不是產品,而是那個價格範圍中的場景。

聰明的受自戀驅使,這個世界才有趣。

基本款人生

大師Le Corbusier的眼鏡

低薪時尚

魅力來自大冒險後的真心話

回到媽媽的子宮

有八卦才時尚

偽時尚過量

三隻小豬

有過動才時尚

穿得美美買菜去

衛生褲的小時候

有效的創意來自有效的追問

給自己一個不忙的下午

 

◎Photo Via: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