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什麼,就說兩句。
第一句是過去的洞察,第二句是未來的認知。
大概是現代人確實苦悶,個人在群體中生活,需要頻繁且緊密的與世界合作,分工越來越細,個人意志的存在度越來越薄弱,遇到現實的衝撞,就特別需要藉由抒發,或者成就,來獲得回饋,以增加安全感,以證明自己的存在不容世界忽視。
每個人追求存在感的方式不一樣,但莫名其妙的,似乎有一種模式,隱隱約約的引導著我們的行為。常常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某個人因為情緒失控,而有超出平常的舉動及表現,比方說因為小事飆罵超商店員之類的。或許,過幾天等當事人冷靜下來,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需要這樣,彷彿被一股無法解釋的力量所控制,或者更精準的說,就像被催眠一樣。
這些年比較常見的類催眠現象,簡單列舉以下五種。
1.不錄下來我會難過。
只要是當事人認為這一刻值得紀念,就得錄下來,比方說:看演唱會。對他的人生將產生關鍵影響的,也得錄下來,比方說:有人在大街上吵架。
2.不排隊我會傷心。
舉凡新店開幕,跳樓折扣,福袋贈品,我必排隊,我必參與,什麼時間成本?什麼機會成本?管他的!
3.咆嘯不止(叫你們經理出來)。
我喜歡一旦行動,回饋必須得及時,我不允許成果需要時間堆疊。更甚者,回饋必須是我要的,任何跟我認知不同,或者不是圍繞著我轉的回饋,我都不允許,不然,我就會像嬰兒一樣崩潰。
4.有差那三分鐘。
搭大眾交通運輸系統,只要我聽到關門前的警示聲,不知道為什麼,我不由自主的往車廂衝,然後直接飛撲進去,我真的趕時間,我真的不能再多等三分鐘。
5.慢慢飄過馬路。
其實,我真的很忙,這個世界無時無刻的需要我,所以,一旦我放下手機,暫停與這個世界連繫,這個世界將會因此而停止,事情將會非常嚴重,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催眠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技術,透過引導語,或者一個現象,就可以讓人進入一種高度受暗示性的狀態,然後會不假思索的跟著引導去做,等你醒來,完全不記得,或者不明白,上一秒的自己所存在的狀態。
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充滿著引導語,找出我們的性格編碼的漏洞,進行催眠,這個漏洞就是我們的存在感,發一篇文必須馬上有人給讚,日子久了,其實我們也不大搞得清楚究竟是為什麼。流行也是,口號文宣,或者畫面,都是一種引導語,讓我們跟著流行走,或許不一定是我確實喜歡的,但卻給了我所需要的存在的認同,一波一波的,令人難以抗拒。
對於那些腦袋清楚的人,不輕易被引導語催眠的人,不需要假認同的人,經營自己生活的難度就相對高一些,比方說一樣逛街買衣服,就很難看到自己喜歡,或者說重疊性不那麼高的,特別就眼下這些品牌採購的水平,恐怕就更難了。
【延伸閱讀】設計師說兩句系列: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