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這些執行過程不僅考驗造型師的專業知識和找衣服的雷達,更是一門「心理學」”


K

2017-12-14

個人造型的真相

不在正規時尚教育內的“Personal Stylist”從何而來,又都在做些什麼?

先聊聊“Stylist“這角色從何而來?

到底是誰先創造“Stylist” 這職稱,並賦予它明確的職業定位,實在已難追溯。不過,美國一家知名女性時尚雜誌《The Delineator》曾號稱他們找到世界第一位時尚造型師—Tobé (又名Mrs Herbert Davis),據報導指出,某回Tobé 因公搭船赴歐洲採購,當船訊的報社記者問到她的職業時,因難以一語概括她的工作內容,靈機一動便回應了“Stylist”。

 

A post shared by @desperatedfashionintern on

↑世界第一位時尚造型師Tobé為《The Delineator》撰寫的造型專欄

Tobé 曾為百貨公司和服飾店的銷售,沒有學過服裝設計卻對時下的流行非常敏銳,因挑惕又直言的個性嚇跑不少客人,使她難以勝任銷售員這角色。但Tobé 出眾的挑衣品味和精準的選貨眼光,卻成功讓Franklin Simon(現為紐約的大型百貨公司)這間專賣歐洲進口服飾的精品店大翻身,因老闆相信她的選貨雷達,便經常派她到歐洲去做考察和採購。為Franklin Simon工作9年後,Tobé 便自創了一間時尚顧問公司,發揮她對時尚的敏銳度,以及服裝搭配、採購等專長,並提供歐美眾多服飾精品專賣店相關服務。回頭翻閱《The Delineator》於1937年四月的文章,即可見到Tobé 相關報導,還有她為雜誌撰寫的穿搭建議專欄。

 

A post shared by Diana Vreeland (@dvdianavreeland) on

↑「永遠的時尚教主」Diana Vreeland

 

A post shared by williechristie (@williechristie) on

↑曾被宣告為BAZAAR最傑出總編輯的Liz Tilberis

 

A post shared by @therealgracecoddington on

↑時尚傳奇Grace Coddington

至於時尚產業何時開始真正意識到“Stylist” 這個角色呢?根據時尚文化專家Kate Nelson Best的整理研究,造型師的工作過去一向是和時尚編輯綁在一塊,如造就當今時尚雜誌樣貌的Diana Vreeland,以及Liz Tilberis、Grace Coddington等人,皆算是奠定時裝編輯這項職位的先鋒,除了在拍攝中擔任大片拍攝現場的導演和服裝搭配,還得身兼拍攝企劃、統籌和文字編輯等工作。

 

A post shared by i-D (@i_d) on

 

A post shared by THE FACE (@thefaceclt) on

↑上圖為《Blitz》雜誌,已於1991年停刊,封面人物為John Galliano。

直至1980年後,英國一連出現了三本主打Fashion / Style的獨立雜誌:《i-D》、《The Face》、《Blitz》,特別主張「個性」與「生活態度」且比主流紙媒更注重所謂的“Style Culture”。這些著重街頭流行現場和服裝造型創意的刊物,也孕育出一批不同以往受正規時尚雜誌訓練的造型師,並讓「Style」的概念,隨著當時的次文化、超模文化等發展越來越鮮明,而所謂形象顧問(Image Consoultant)、衣櫥規劃或個人造型師(Personal / Wardrobe Stylist Stylist)這項新興的行業,大約也是在1970至1980年這段期間,才開始真正進入大眾文化之中。

 

A post shared by PrincessDiana (@dianaremembered) on

↑黛安娜王妃與雷根夫人Nancy Reagan的會面,彼此都穿得相當時髦氣質

不在正規時尚教育內的“Personal Stylist”何時成為一門職業?

大約在七〇年代晚期,也就是個人造型產業開始發展的初期,大多是要走紅毯的明星、注重公眾形象的名人、政治人物,才會特別需要造型師為他們打理出席各個場合的行頭;翻轉王室衣著舊規的 Princess Diana 以及美國雷根總統夫人 Nancy Reagan 等,都可說是現在名人私著和街拍文化的始祖,在哪裡穿什麼衣服,總是在政治八卦外更引女性關注的話題。喜歡實驗各種穿衣風格的黛安娜王妃甚至還首度聘用了個人造型師,也就是當時的《Vogue》時尚編輯 Anna Harvey, 她曾在英國版《Vogue》分享這段往事:「其實她一開始來找我的時候,對穿衣服沒什麼想法,就是個標準來自英國上流社會的女孩,也不會去關注時下的流行或所謂的“It Girls”,如今她已成為大眾心中的時尚指標。」而也是在 Anna 長久的「調教」和 Princess Diana勇於實驗且開放的態度下,才累積出對時尚的想法,逐漸穿出自己的風格。

 

A post shared by 기태김 (@gitang_) on

↑Yves Saint Laurent的西裝套裝完全展現“Power Suit”的概念

↑John Molloy1987年出版的《Dress for Success》

隨著主流和非主流時尚刊物在七〇至八〇年間蓬勃發展,時尚雜誌的內容也更平易近人,一般大眾也開始閱讀時尚資訊,並從中取得穿著靈感,關注偶像名人們造型風格。同時期,也有越來越多女性投入職場,注重上班裝束的Office Lady成了時裝雜誌製作專題的靈感來源,而象徵女性社會地位和能力提升的“Power Suit”即是此時的產物;被《時代》雜誌譽為美國首位衣櫃工程師的 John Molloy 也在1987年搭上了順風車,他率先將個人形象打造系統化並編輯成《穿出成功》(Dress for Success)一書,教導職場人士如何因應四季與場合挑選服裝,甚至融入了色彩學的觀念,在當時引起職場服裝的改革風潮,自此讓更多人注意到服裝之於個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Harvey Nichols與Selfridges百貨打造的男性個人造型購物區

所以Personal Stylist的工作內容究竟是?

就近十年來看,英國的個人造型產業比起其他國家算是相當成熟,走進倫敦市中心,可以見到各大百貨如Harrods、Selfridges(最低消費至少2000磅才能預約)、Westfield、John Lewis、Marks & Spencer、Lane Crawford、Harvey Nichols等,皆設有自己Personal Styling部門。其中,堪稱全歐洲最大的Westfield百貨自2012年便開始提供這項服務,目前則是與英國知名個人造型公司Style Doctors共同合作。而除了精品百貨,就連牛津街上的平價流行品牌Top Shop也開始跟進,提供免費的一對一私人購物造型服務,主打平價消費也能享受精品等級的服務。

↑個人造型師的首要工作即是幫助顧客了解自己的身形與適合的色彩。

那麼個人造型師到底都在做些什麼?不同一般只需要為廣告明星或模特兒穿衣的編輯或造型師,這些Personal / Wardrobe Stylist首要的任務,即是為服務對象量身定制整體造型方案,幫助顧客了解自己的身形、色彩(西方人的眼球和髮色又比東方人更多樣),藉由訪談與問券,了解客人的工作型態、個性、生活習慣、偏好的服裝風格、接受度以及購物預算。若需要更進一步的改造(斬草除根)服務,Wardrobe Stylist甚至能親自到家探訪你的衣櫃,協助顧客就現有的服裝來搭配組合,同時毫不留情地幫你把衣架上不適合又不常穿的衣服一件件丟到回收箱裡。夠有生意頭腦的個人造型師,會為你記下在整理後可補充的品項,近一步提供採購建議清單,或直接陪伴顧客去店上購物。在這實地試衣的過程,也是一堂結合流行趨勢、品牌、穿搭、色彩學以及自信心建立的課程,除了教導消費者如何將衣櫃發揮最大值進一步改善衝動購物,以及愛亂買衣服又總只會穿那101件的壞習慣,更能讓客人了解適合自己的品牌有哪些,又該去哪裡買。

↑K在倫敦學習個人造型課程的上課實況,老師示範如何為顧客找到適合自己的色彩,並請到一名男性顧客將家中衣櫃的衣服帶來課堂,讓大家練習操作衣櫥診斷的服務。

除了這種全面性的改造(Total Makeover),一般百貨內的個人造型部門也經常接受「目的性」搭配服務,無論是因應聖誕節、婚禮、正式晚宴甚至是第一次約會,造型師都能根據需求和預算替你在購物中心裡跑腿,協助媒合適合的服裝,甚至連配件、妝髮都能幫你規劃得周全。

↑個人造型師在進行衣櫥診療或陪伴購物前,必須先透過訪談與問券了解顧客的基本資料、需求以及購物習慣,在服務結束後必須製作報告,提供諮詢當天的觀察,以及顧客未來在搭配、挑選品牌以及購物上的建議。

這些執行過程不僅考驗造型師的專業知識和找衣服的雷達,更是一門「心理學」;要如何說服耳根子硬的客人適應新造型,拋棄不適合自己的顏色、版型,又必須拿捏他的接受度與安全感,這進退之間都相當需要耐心與技巧。Style Doctors的造型師就曾與K分享,她的工作常常要診療的不是造型,而是客人的心情,凡舉失戀的宅男、生產後對身材失去信心的媽媽、老公外遇的黃臉婆,在提供專業造型建議之外,還得耐著性子聽他們吐苦水,由裡而外為客人建立自信心,甚至也有可能一趟行程下來,還得身兼感情顧問。

 

A post shared by Mary Lawless Lee (@happilygrey) on

↑Amazon推出的智慧語音Echo Look,替消費者拍照且有效率的進行搭配建議。

Personal Stylist將是服飾電商與百貨業提升業績的必備武器?

除了面對面的個人造型服務,近年也有許多服飾電商將造型顧問的概念融入自家的數位產品或購物流程中。如英國個人造型服務網站Thread,目前主要提供男士造型諮詢服務,只要完成一連串問券並上傳個人照後,網站上的造型師會依據客戶喜好的品牌風格、體型、頭髮與眼睛的顏色,初步搭配出適合的衣著風格,工程師再依照造型師提供的建議,運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演算分類,提供適合消費者的衣服、飾品,還能直接透過平台購買商品。Amazon在今年四月也推出新的智慧語音產品Echo Look,堪稱是會拍照的私人造型師,能即時為用戶提供搭配建議,Amazon也能藉此了解消費者的喜好,進而優化商品推薦的功能;還有2015年4月上線的Everywear,則是由康泰納仕的Lucky雜誌前總編輯Brandon Holley創立,其操作方式則是依據使用者衣櫃中現有的單品提供搭配建議,平台再將這些問卷重新分析統整,提供給各大品牌或百貨業者,幫助他們了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與趨勢。

↑EVERYWEAR從消費者的衣櫃中有的單品,建議最佳搭配。

隨著奢侈品牌市場越來越競爭,顧客忠誠度也越來越難維護的狀況下,好的個人購物造型服務確實能夠加強品牌與顧客間的關係,並增加更多密切溝通的機會與回購率,自然也成了零售商搶攻荷包佔有率的關鍵武器之一。根據英國高端服飾零售商Jigsaw提供BOF時裝商業評論網的數據,其店內提供的個人造型購物的服務,就能將平均100磅的消費金額提升至350~400磅之間。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預約這些駐店的個人造型師服務雖然免費,還有人幫忙挑貨、跑腿,卻也會讓消費者有種「不消費不好意思」的壓力,有些造型顧問其實也和銷售員一樣有業績壓力,因此,這套模式是否能成為服飾電商或零售業的救星,還有待長期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花一次錢請專業造型師為你整理已爆炸的衣櫃,甚至來場全面性的改造,不只是學怎麼買,還學著怎麼把衣服穿對、穿好,也算是一筆終生受用的投資。

 

◎Photo Via:K, INSTAGRAM, 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