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消費者

“就有無數消費者甘願淪為商人「有節用節、無節造節」的一環?”


Raven

2020-3-6

冷靜!為什麼你的錢包要過38婦女節?

2019年11月11日,天貓商場雙11的交易額,僅6分44秒就超越2013年雙11全天成交額,打破1,000億人民幣只經過1小時03分59秒,晚上12點最終數字停在2,684億人民幣,在新零售、外賣、物流日益發達的今天,電商對於造節促銷可以說是中毒般的癡狂。 

 

實際上,零售商在節日上瘋狂進行促銷其來有自,從國外常見的「黑色星期五」(感恩節的第二天)或是「網絡星期一」(感恩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或是英國「Boxing Day」,但真正意義上讓亞洲人感受到節日銷售的強度,起源於2009年的「雙11狂歡購物節」,從那以後,這個原本調侃單身人士的11月11日,搖身一變成為全行業一年一度、覆蓋線上線下的購物活動,及影響全球零售業的消費現象,阿里巴巴 CEO 張勇更驕傲地將雙11稱為「商業界的奧林匹克」。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和網絡星期一(Cyber Monday)是零售商促銷庫存的手法,也是消費者引頸期盼的折扣時節。

為了堆高銷售數字,阿里巴巴可以說是把規格提升到世界規格,重金邀請各國明星的加入、各國品牌的亮相、各種新商品的發佈、甚至影視作品的發佈,打造成一年一次的「雙十一狂歡夜」。隨著企業食髓知味,一整年下來,從「38女神節」、「520網絡情人節」、「親子節」、「進口日」、「6·18」到「雙12」,這種節日層出不窮,可以說是月月都有節。沒節就造個節的習慣,對於電商平台來說,一個成功的造節可以形成流量聚集效應,更是知名度與實力的展現,在知名度和銷售額上獲得雙重收益。

 
 
 
 
 
 
 
 
 
 
 
 
 
 
 

A post shared by Shopee 蝦皮購物 (@shopee_tw) on

 

 
 
 
 
 
 
 
 
 
 
 
 
 
 
 

A post shared by Shopee 蝦皮購物 (@shopee_tw) on


↑「過節」成了電商平台刺激消費的首要方法,用來包裝節慶的行銷企劃更是多元豐富。

但是讓我們來冷靜想想,到底為什麼我們的錢包需要跟著過節?節慶的產生根源於人類社會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在約定成俗的時間和空間中,透過特定的行為進行的節慶活動,不僅是人們情感寄託和信仰方式,更是一種對日常生活的延續。

但購物節不是,購物節完全是單方面為了企業促銷庫存而打造。以雙11為例,最初「11.11」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馬雲為了在國慶與聖誕節之間的消費空檔想辦法刺激消費,就將這天扣上「節日」的帽子,賦予購物行為「儀式感」,無論你單身與否,在價格的誘惑、節日氛圍的感召下,都應該買點東西,讓純粹的商業行為變成了一場文化盛宴。

 
 
 
 
 
 
 
 
 
 
 
 
 
 
 

A post shared by Shopee 蝦皮購物 (@shopee_tw) on

↑光棍節從原本一個調侃單身人士的節日,搖身一變為商家的年度強檔。

你可能會說,雙11是對面在操弄的把戲,但是即將到來的「38婦女節」,似乎也早被潛移默化,有了「女神節」這個更好聽的名字,相信又有一大波的電商要拿女神來造勢,做促銷、做優惠。如今大部分年輕人早已不關心這些傳統節日真正的意義,試問誰在意這一天是為了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他們只等著線上進行的大促銷活動,享受著一擲千金的狂歡和不理性的消費衝動。

↑本意是為了慶祝女性在政經領域有傑出表現的38婦女節,如今也淪為商家爭相利用的題材,真正關注節慶背後意義的人少之又少。

只是隨著消費者對價格折扣的貪婪程度越來越高,價格戰日益透支用戶的消費力之時,每一場價格戰都是電商人做大、做強、做業績的點,這也是他們樂此不疲創造節日低價促銷的動力來源,畢竟電商與線下零售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網路用戶獲取信息更快、購物更加便利,不需要大面積的製作實體陳列,也不需要安排更多的門市人員,只需要更改 Banner 上面的宣傳,以及商品下面的價格,就有無數消費者甘願淪為商人「有節用節、無節造節」的促銷企劃一環。

總結來說,商人想從你的口袋把錢賺走完全天經地義,但守不守得住自己的荷包,則是考驗著消費者的定力,按下確認前先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項物品,或只是想在節日裡頭人云亦云跟風參與?

 

◎Photo Via:INSTAGRAM, IMDb, 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