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應該是距離當今最近的一場磨難,雖然有人說2020年爆發的冠狀病毒疫情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戰,但那種家破人亡所帶來的恐懼卻遠遠不及真正的戰爭。
我近期觀看的二戰電影是《兔嘲男孩》。男孩喬喬和母親生活在納粹德國統治下,他不知道母親在家中隱密的閣樓夾層間藏著一位猶太女孩,而且母親其實私下在為反抗軍工作。喬喬就像被洗腦的年輕孩子,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卻在意外發現這位猶太女孩之後,漸漸地明白這場戰爭的殘酷。《兔嘲男孩》很像另外一本《安妮日記》。兩個故事講的都是猶太女孩藏在牆的後面,躲避一個幾乎毀滅的世界。
↑電影《兔嘲男孩》中的喬喬幻想希勒特是他最好的朋友,幫助他解決生活的疑難雜症。用男孩的天真戲謔對比出真實世界的殘暴與冷酷。
↑與《安妮日記》相同,電影中也有一位躲藏於閣樓夾層的猶太女孩。為了躲避屠殺,為了活下去,甘願在不見天日的黑暗中等待勝利的那一天。
才貌兼具的精靈超模,女權藝術家Sasha Pivovarova 如果只用「超級名模」這四個字概括Sasha Pivovarova這位奇女子,就實在顯得過於膚淺。她現為人母,兼具藝術家、名模與演員等多重身分,除了是傳奇性名模,更在淡出時尚圈時,用藝術家身分活躍於紐約藝術圈。2005年還是藝術歷史學生的Sas
法蘭克辛納屈 Frank Sinatra,他用自己的方式,唱了人生這首歌 1998年5月20號的早晨,天空不是藍的,吹來的風並不像五月通常的溫暖,在聖德樂撒天主堂以東不遠的公墓裡,人們送了一代歌神 法蘭克辛納屈 Frank Sinatra 最後一程。每個送行的人,腦中都不得不響起一首他演唱的歌。法蘭克辛納屈 Fr
1947年,一本天真爛漫的青少女日記出版問世,它首次發行時的書名為《密室: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的日記》,即為後來的《安妮日記》。十三歲的猶太女孩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以一個少女的口吻在日記中描寫了自己在戰爭中的經歷與成長的點點滴滴。這本日記出版後銷售超過三千萬冊,並被翻譯成67種語言,也讓安妮成為全球公認的德國大屠殺受害者象徵。
↑安妮對日記本說的第一句話是:「1942年6月12日 星期五 。不論對誰我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無所不言,但是我卻希望在這裡對你能夠如此,我還希望你能夠成為我取得慰藉和支持的很大源泉。」(她假想了一個叫做凱蒂的朋友,在這裡傾訴她的心情。)安妮一寫就寫了兩年多,日記成為她在戰爭時期的精神支柱。
這本日記是安妮十三歲的生日禮物,它原本只是一本剪貼簿,但她收到後決定將它用來記錄日常生活。寫滿剪貼簿後,安妮將日記換到了兩本筆記本上繼續抒發情緒,總共寫下超過360頁的日記。和所有青春期的女孩一樣,《安妮日記》充滿少女看這個世界的眼光與角度,它有點私密,充滿細碎的感概,但真摯的情感卻從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尤其是與家人的相處中瀰漫開來。她一樣會跟母親嘔氣,討厭一起躲在閣樓生活的某些人,甚至情竇初開,有一些浪漫的幻想。
↑這幢建築的後面躲藏了包括安妮、她的父母、姐姐,以及范佩爾斯一家和一名牙醫總共八人。遺憾的是,這八人中最後只有一個人倖存,也就是安妮的父親。他後來拿到這本日記才有了書出版問世。安妮與姊姊在被捕之後送往集中營, 1945年3月因染上斑疹傷寒過世。諷刺的是,安妮所待的集中營在她死後幾個星期被英國軍隊解放,贏來勝利。
小時候我看的《安妮日記》是圖書館中的注音版,當時只覺得像在窺探一個女孩的秘密,可能也跟她一樣有些日常的煩惱,然後可憐她因為戰爭而被迫與家人分開,最後死於非命。隨著年紀漸長,加上看過各種二戰電影、文學、紀錄片的描述後,才慢慢體會到當人只能躲在一個狹小的空間,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絕境的。
↑安妮一家,(左起)姐姐、父親、安妮、母親。
失去自由,離開原本舒適生活的猶太人為瑣事爭吵、生氣,戰爭的迫害跟疾病一樣慢慢消磨著人的意志和耐心。連最後一點點的良善,都可能因為幻滅而消失不見。人會墮落到與魔鬼交易,做出連自己都無法相信的瘋狂舉動。生理上的飢寒交迫,心理上的膽戰心驚,都足以毀滅任何人。
若你問我,《安妮日記》為大家帶來的只有戰爭的殘酷嗎?不是的,當然不是。在那些一開始略顯青澀的文字,到後來的成熟敏銳,我們看到安妮即使在磨難中依然有她的夢想與追求。她想成為一名記者,成為一個作家,在躲躲藏藏的日子裡,她依然每天按表操課,勤勉好學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著。
↑安妮所寫的《安妮日記》,讓我們能了解戰爭下人們所要面對的心裡折磨。
她真心希望有一天能夠逃離這個壓抑的閣樓,朝著自己的希望大步大步狂奔而去。戰爭摧毀不了的也許就是人們心中依然渴望美好未來的那種心情,它支撐安妮在窘迫的生活中堅持下去。
即使她死於戰爭勝利的前幾天。
◎Photo Via:IMD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