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時裝,單方聚焦於作品之上,對服裝設計師的私領域不感興趣是我對自己的認知,惟獨Vivienne Westwood足以令人翻過這道名為原則的牆;她是全世界最入世的時裝設計師,所謂「入世」並非配合人們的喜好或隨潮流行進,而是她的創作一向與社會脈動密不可分,眾人多尊稱她為「龐克教母」,但是我依舊偏好直譯的「西木太后」多一些。前者定義她做為先鋒,將龐克文化與時裝結合,後者則象徵著無人可取代的超然地位,是什麼樣的環境形塑而成的呢?
為了領略更為透徹,不可缺少2003年的回顧作品集與兩年前出版的同名自傳,或許是離經叛道的形象太鮮明,以往媒體也甚少提及含辛茹苦的母親身份,自傳中的她或許是眾人聞所未聞的,從爲人師轉變為揭竿起義的心路歷程。
薇薇安.伊莎貝爾.史威爾,1941年出生於英格蘭北部的勞工家庭,在三個孩子中排行老大,父母長輩們的寬厚善良成為小薇薇安生命中的基石。家人總是希望她少看點書多在戶外玩耍,有時也會跟母親學著縫製娃娃,發現自己擁有縫紉的天份,早年許多服裝設計師也是從小有著相同興趣而順著一路走下去,但是命運與機會必須在對的時機出現才顯得可貴。17歲時舉家南遷倫敦,就讀藝術學校,接觸到當時盛行的摩德文化才明白打扮自己是多麼有趣且讓人入迷,第一份職業在托兒所擔任美術老師,高聳髮型、比其他老師突出的衣著引發校方告誡,那時正是美國電影與搖滾樂在倫敦大受歡迎的時代,舞會與搖滾裝扮點亮薇薇安的青春,也促成了與第一任丈夫的姻緣,Westwood即為夫婿的姓氏,亦藉由他在地下樂團的經營中結識不少搖滾客。
產下長子後她開始思考著「喜歡母親的角色,卻對為人妻後的未來感到茫然」,在渴望追尋其他事物的心情之下決定離婚,當時保守的風氣讓她得到許多不諒解,早些被朋友影響產生的政治意識宛如一帖營養劑,幫助她免於被流言擊倒,與弟弟高登的好友─馬爾康 麥拉倫(Malcolm McLaren)相識,一位接連讀過不同大學,外表狂傲卻充滿獨特見解的19歲紅髮男生,從無感到仰慕,愛恨交錯到分道揚鑣,除了兩人的兒子喬.柯雷(Joe Corré)成爲僅有的連結之外,影響當時與後世深遠的龐克文化,如同命運的鎖鍊緊緊相扣。
在自傳敘述與偏執、才華橫溢的Malcolm相處,逼近「愛到卡慘死」的程度,讓薇薇安在他於2010年過世後才願意道出那時的辛酸,爲了一圓開服裝店的夢想,重回教職並全心照顧尚幼的兩子,對丈夫疏於家庭在外交際玩樂感到無助,「每當他回到家興致高昂的告訴我有哪些瘋狂的構想可以執行,又覺得他實在是個天才。」他們一起經歷摩德風格的全盛時期,確立龐克在King's Road 430號落地紮根,一人發想一人負責執行,改造二手服,將政治口號置入,驅使ㄧ些對於體制不滿的人穿上街頭晃蕩,體現無政府狀態的情境主義,荒唐激進嗎?還是離經叛道?
↑1977年PUNK店名由「性」改名為「叛亂份子」,用綁帶象徵體制的束縛,讓舉手投足盡顯反抗的意識之存在。
世界上的任何事皆與政治息息相關,時尚也是,沒有一碼歸一碼的可能。無論是選擇沉默或是擁抱激進,都是人類經過政治計算後的結果。以保守獲取寧靜,等同間接爲國家錯誤的政策背書。龐克的反叛,若沒有明確的訴求,反而會在革命的浪漫情懷中自溺頹廢。薇薇安很快就明白自己與Malcolm產生了分歧點,不想為反對而反對,有目標的反叛才能真正扭轉局勢,僵化的體制需要用明確的行動來推翻。
「不動的人,不知道他被束縛了。」
龐克精神中對於體制的反抗,與無感並安於現狀的人們形成的強烈反差,讓保守派感到惶恐厭惡,甚至貼上「亂源」的標籤,店與住所的玻璃難逃對立者之手,薇薇安曾這麽描述自己的態度—
「我之所以反叛是想證明,難道完成事情只有一種方法?沒有其他的選項嗎?」
不僅運用在創新的解構手法上,讓女性穿上後顯得獨特出眾,藉由服裝傳遞訊息,彰顯主張是她的強大天賦,1970年到1983年King's Road 430號彷彿另一個星球存在著,每次突發奇想更改店名之後,風格更見大膽,瘋狂指數與共鳴度成正比,爲Sex Pistol 樂團統籌服裝造型,成功地將搖滾樂與時裝如安全別針般的在剪破的衣服邊緣串起;唯一不變的是那些「被社會所遺忘的人們」,走出店外之後會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命力在體制外自由展現著;因此,服裝的變身能力不僅止於外在,也兼具「治療」功能。即使在1983年與影響她至深的Malcolm終告決裂,龐克的DNA至今仍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存在於薇薇安的創作,以時裝與行動力持續實踐理念。
↑國王路430號在70年代成為名人的留連之處與特異人士的庇護所,也是龐克文化中的重要地標。
國王街430號的演化序列
1971 Let it rock 搖滾吧
1972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 英年早逝
1974 Sex 性
1976 Sedtionaries 叛亂份子
1979 World's end 世界盡頭
↑1981年 海盜系列 第一個正式在時裝週發表的作品。以17、18世紀的男性裝束為靈感,除了剪裁,圖紋亦為此系列的重要象徵。
80年代中期薇薇安將工作遷往義大利,友情與人脈讓她可以在每季在倫敦發表作品,經濟狀況改善不少,不過依舊被外界認為是最不會賺錢的設計師。1989年開始往返倫敦與維也納,在大學教授應用美術,進而結識學生Andreas Kronthaler ,現在是已結縭24載的人生與工作伴侶。在她結束上一段惱人的婚姻後,就在「愛情很重要,但也不是非要不可。」的狀態下生活,初相遇時兩人相差25歲,曾讓她ㄧ度對老少戀的模樣有所抗拒,但是安德烈對薇薇薇安迷戀已經超越了年齡的差異,身心契合的兩人談了幾年地下戀情,在1993年開花結果,那時也是品牌進入新局的時期。以文化為根基,向古典時期的服裝剪裁取經,「對我而言就像學生在臨摹大師的畫作。是我向的歷史致敬的方式。」
在作品大受歡迎之後,是否會往主流靠攏,等同對體制妥協,是一班早期支持者對薇薇安的疑問。
↑2001年美國版Vogue雜誌的專題,由名攝影師Annie Leibovitz掌鏡拍攝Vivienne Westwood與Andreas Kronthaler。
「鼓勵人民獨立思考,不要相信政客的謊言,助長惡行,就是龐克精神的延續。」
2016年11月底,由政府舉辦慶祝龐克文化40週年的活動中,她與次子喬.柯雷(Joe Corré)於泰晤士河畔燒毀他提供展示的相關文物,痛陳政府不要把龐克納為己有,龐克精神若依附在任何體制之下等同死亡。薇薇安則是呼籲政府正視能源政策與地球暖化的問題,比歌頌龐克來得更有建設性。
日本服裝雜誌裝苑的固定專欄中,可以看到面帶笑容的她介紹有機蔬菜的食譜,帶領眾人上街頭疾呼挽救地球就從氣候革命開始、腐敗的金融體系如何操縱社會與壓榨人民、呼籲眾人「穿好一點,買少一點。」,讓生態免於廢水排放與布料垃圾的摧殘。在目光短淺的人眼中,或許會覺得她過度偏執;願意對未來世界擔負起責任的人,只要持續跨出腳步,使命就不會淪為口號。
還記得倫敦V&A博物館策劃的Vivienne Westwood回顧展,2005年曾經巡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嗎?進入設計生涯第35個年頭,親臨台灣爲開幕晚會致辭,結局卻是眾賓客的美好像了談話聲量過大中斷了太后發言,她也很瀟灑地放下麥克風,揮一揮衣袖,讓喧嘩成為主場;至今這12年間,許多設計師離開自己的品牌、老牌翻新改朝換代,新生代後繼乏力如流星劃過天際,惟有薇薇安精力旺盛的持續以創作發揮影響力,看著在1992年她受封爵士在白金漢宮外留下一幕掀起裙擺,絲襪內未見底褲的驚世畫面,是面對體制展現的叛逆之心,孩子們小時候心中那位髮型很奇怪,從早到晚都在製作怪衣服的母親,在不平凡的人生中,依然以赤子之心面對問題與挑戰,慷慨且從不輕浮。逆流而上或許精疲力竭,但是沒有什麼比擁抱理想更為美好了。
↑性手槍樂團在1977年發表歌曲「天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 ,適逢英女王登基25週年,發行前夕被列為禁歌,引發團員與經紀人Malcolm McLaren對唱片公司做出抗議行動而遭到警方逮捕。女王肖像照的嘴唇上,穿過一支安全別針,反叛力道強勁直接,成為當年最具象徵的龐克圖騰。
◎Photo Via:Miss J,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