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消費者

“財團掌握獲利與服裝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的愛恨矛盾,並沒有因為服裝受到好評而趨緩”


Miss J

2017-2-6

BALENCIAGA,不按牌理出牌

作為一名重度的時裝愛好者,與喜愛或醉心於時尚的人士,是有那麼一點相異之處。

引用香港時裝人黃偉文先生曾說過的-「時裝精與購物狂」的分野,就是能否對事物見解獨到,以及對自身喜好擁有過人的堅持呢?在當今眾人對時尚都能聊上幾句或是高談闊論,若是能藉由穿著以實踐對時裝的熱情,從購入一件單品中開啟探索品牌的過去、現在,再進一步地期盼未來,會發現衣服不再只是由面料縫製而成的物品而已,人生中的價值觀、性格、舉止所受到的牽引,絕對超乎自己既定的想象。

而我對 Balenciaga 品牌的認識卻不是從衣服開始,而是看到已故名人Tina Chow在1987年由攝影師 David Seidner拍攝的幾組照片,除了她自身的靈氣與獨特之美,到底是什麼樣的華服得以益發襯托而不顯俗豔呢?

答案就是她所收藏,由創辦人Cristobal Balenciaga 先生在60年代末期之前的作品。

↑ 已故名人Tina Chow

隨著時裝屋於1968年關閉與大師的過逝,近代的Balenciaga 在1986年重啟、設計師的替換、全球化效應以及財團收購,即使捨訂制改走高級成衣路線,在Nicolas Ghesquiere 在1997年由日本支線設計晉升為主設計師,與好友及事業夥伴─創意總監Marie-Amélie Sauvé 為Balenciaga 創造前衛摩登的形象,一待就是漫長的15個年頭,之後亦同進退至 Louis Vuitton 共事。相信也有不少人與我一樣持類似想法,將人氣滿點的機車包款,與不走取悅顧客路線的服裝系列視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廂看著 Charlotte Gainsbourg 於公開或私下場合,將好友Nicolas的作品穿得自在又瀟灑,一廂看著好萊塢女星們為皮件加持,令眾人熱烈追捧;正顯示了財團掌握獲利與服裝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的愛恨矛盾,並沒有因為服裝受到好評而趨緩。

從一年發表兩回增加到四回,滿足顧客對時尚求新求快的欲望,經由網路資訊快速傳送,視聽者遺忘的速度也跟著被加快,這不只是Nicolas Ghesquiere 在離任時所談及幾近被榨乾的痛楚,也是一群時裝設計師的壓力所在,除了做好本份,也必需具備善用傳媒行銷,在社群網站上在全世界搏得超高人氣,期待買氣成等比曲線上升,聽起來有幾分荒謬,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生態不只會變,變化之快,令品牌在聘用設計師的考量上不再是從任內中擢升,接任的當紅寵兒Alexander Wang與現任的炒作高手Demna Gvasalia 皆以"New kid in town" 之姿空降在時裝屋的大宅院,被人們熱議關注著,真的是提升獲利的特效藥嗎?

不論是王大仁中規中矩沿用品牌早期的經典剪裁,或是 Demna Gvasalia 全盤複製 Martin Margiela 創意,借衣還魂附身在 Vetements 大受追捧 ,繼而轉貼於現今的Balenciaga上再掀話題,只關注於表象的時代,令人欠奉思考能力的時代,或許不能以最壞來形容,倘若有一個對照組可以讓一小部份的人保持清醒,使得任何現象存在都有其意義,也該被理解,保持樂觀比憤世妒俗更有建設性,所以由衷期待Nicolas Ghesquiere 自立門戶的願念,至今仍持續著,不會熄滅。

 

◎Photo via:Miss J, 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