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當快樂得來不易,「厭世崇拜」就是顯學!”


Fenglin

2020-6-18

不開心的,都來厭世崇拜吧!

1978年的今天,一隻頂著大肚,眼神慵懶但又不懷好意的橘色大貓躺進了每日的報紙連載。加菲貓(Garfield)就如同他的出生一樣,有著78(嗶~)的個性、好吃懶做、對事物冷感、對生活厭煩、為身材苦悶,這要是在現實生活,大概就是廢柴般的存在了。

但相反的,加菲貓趨於人性、針對生活現實的寫實刻畫,成為人們精神發洩上的救贖,這讓最初僅是在41間報社晃點的厭世肥貓,最終能夠橫走於兩千五百多家報紙的漫畫格上,就連成為動畫角色之後,都能穩穩讓電視艾美獎成為囊中物。

↑加菲貓貼近人心的角色刻畫,成功打響名號,不僅從報紙專欄躍居大螢幕,更獲得艾美獎肯定。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情迷「厭世」,一直以來,悲傷情歌、悲劇電影、不盡人意的言情小說故事,講的也多是負面情緒的浪漫觀點,不管是如刀割的傷心欲絕,還是一點點、淺淡的刺痛,就是比喜劇動人。時至今日,這條「厭世道」早已是時代主流,作為全球化進程最快速的網路世代,我們有的資源更多,但快樂的理由卻更少,當快樂得來不易,「厭世崇拜」就是顯學!

↑比起喜劇小品,悲劇電影總是更打動人心。

試著回想一下,有多少次躺在床上滑手機時,看到厭世關鍵字就讓你情不自禁的點進去?或是看到哪則厭世動態讓你心有戚戚焉就急著轉發,然後等著互粉互讚的朋友們齊心哀怨呢?

如果不少,又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厭世感如今會成為社群熱點?這樣一個「厭世崇拜」的心理,又有哪些吸引人的特質?以下不負責任,我覺得......

「一些距離、很酷的神秘感」

表面的厭世感,就像心事重重、不愛說話、冷眼待人的人設,罩了一層保護殼,有著濃厚的神秘氣息,吸引著想撥開包袱、一窺秘密的好奇心。舉些例子,小松菜奈、水原希子、世理奈、Sofia Steinberg,這些跳脫學院派正統美女思維的厭世臉,或許說不上傾城,但就因為這樣另類「脫俗」的氣場,各個都成為當下媒體、時尚寵兒,也是許多新鮮人的仿效模板,如何呈現厭世質感,也就成為了社群經營的關鍵之一。

 
 
 
 
 
 
 
 
 
 
 
 
 
 
 

A post shared by konichan7 (@konichan7) on

 

 
 
 
 
 
 
 
 
 
 
 
 
 
 
 

A post shared by steinberg (@st.einberg) on


↑慵懶迷離的眼神、獨特的脫俗氣質,小松菜奈和 Sofia Steinberg 正是「厭世顏」的代表。

又如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宮下貴裕、高橋盾,這些當代時裝頭牌的設計師,要嘛帶著怒氣在設計、要嘛是為了對抗世界體制,其作品自然也不失為是一種厭世情緒的體現,而當中形塑出的品牌性格,到底也攏獲了一群死心踏地的「信徒」,至死不渝(我敢說當你一腳踏進上述設計師的世界,你就再也別想出來。)

 
 
 
 
 
 
 
 
 
 
 
 
 
 
 

A post shared by Comme des Garcons (@commedesgarcons) on


↑前衛的視覺風格,蘊藏著對抗現有體制的設計思想,是川久保玲作品的最大特色。

「幽默,當代的共同默契」

這應該會是最重要的關鍵點,網路上應該存在著不少的相關案例,好比一篇針對職場心酸的語錄,就會吸引血汗上班族的共感,一同舉起人民的法槌,在腦中、在心裡、在鍵盤上敲個不停。同理,如果題目換成是討論兩性相處的議題,則可能是一票失意男女的哭訴天地了。

創作面上,拿音樂來看,當代獨立樂團著重唱出時代無奈特徵,反思社會現實感,這樣的「貼地」比起宣揚熱血美好生活想像,往往更能夠與世代取得共鳴。同理,在視覺藝術上,針對具體事物的模擬與再現,早已經滿足不了時代需求,反而是在剖析自我辨識之餘,也要與社會產生連結。種種創作方式的轉變,也一再說明這個世界要的可能不再是積極投資未來,而是更多發聲、改變的當下即時性。


↑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唱出年輕時代的無奈與迷茫。

另外我也想到像是 YouTuber 的崛起,短短15分鐘的內容,多是用幽默詼諧的角度,放大那些所有人心知肚明卻無動於衷的厭世心理,或者乾脆不演,直接呈現厭世感爆發的一次紀錄,而每次發表,就隨著收視建構出一個主題的同溫層,話題也成為了該族群在茶餘飯後之間,相互取暖的依歸。


↑YouTuber 「反正我很閒」擅長用幽默詼諧的調性,以喜劇形式包裝社會政治、男女情感等議題。

時間不早了,先到這邊做個結尾,其實厭世崇拜嘛!就是追求一個能夠把自己積了許久的負能量,一次傾吐宣洩的媒介,不論是加菲貓還是一首浪人情歌,只要 Get 到某一族群的點,就會讓人產生:「你懂我!」的認同感,再隨著共鳴進一步擴張成社群熱點。從這角度來看,隨著全球化系統的完整,導致厭世崇拜的「需求」在各方面擴大之後,販賣「厭世感」也就成為另一種新的推銷模式。

只要善用「厭世」所帶有的特質,稍動手腳,就能成為有力的行銷武器,也能以此發展出意想不到的可能,並且,在網路催化下,影響力也將難以想像的巨大!畢竟我們身處的世代,就是急需療癒、追求改變及認同感的「厭時代」啊!

*隔日一大早拍攝,前晚還在深夜趕稿的厭世人,筆。

 

◎Photo Via:INSTAGRAM, IMDb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