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發的肺炎疫情使眾多行業受到衝擊,時尚產業也不例外。2020秋冬時裝週季,影響最深的疫情發源地──中國,與鄰近受波及的香港、台灣所屬的明星和時尚從業員,因為禁飛等原因被迫改變了工作計劃。
明星、KOL、設計師、記者、Buyer 無奈缺席
秋冬四大時裝週從2月中旬開始將持續到3月初,這段時間的疫情變化實在無從預期。義大利國家時裝商會在2月4日的發佈會透露,每季米蘭時裝週都有1000多名華人參加,包括設計師、Buyer和記者,但這一次有80%的人將無法到場。
各大品牌立即採取了線上溝通作為彌補,根據美聯社的報導,米蘭時裝週主辦單位──義大利國家時裝商會,將會利用預錄視頻讓無法到米蘭的中國設計師在時裝週亮相。但對Followers而言,華文傳媒與熟悉面孔帶來的親近性,能有效將時裝週的距離拉近,充滿異國風情的工作日程與影像發佈,仍有權威感與說服力。只要明星與以街拍為主的名人無法抵達現場,活動的報導就少了,聲勢也會小很多。
↑以往,來自世界各地的明星與以街拍為主的名人,能讓品牌獲得更多的曝光度,讓時裝更具說服力。
無法到國外辦秀
出國辦秀對品牌與藉此宣傳的名人而言都是一次大工程,需要前期在國內外進行複雜且密集的準備過程,包含人員的移動與跨國工廠的運輸等。隱藏在華麗之後的,是真正涉及產業營收的商業訂單,時裝週並非舉辦時裝秀這麼簡單。買手在時裝週期間須拜訪眾多品牌Showroom完成下單採購,一線品牌的新系列尚能憑藉過往的合作,以線上預訂,但新品牌的發掘就受到限制。無法接觸到買手,新一季的訂貨便存在問題,初出茅廬的品牌可能立刻遭到市場淘汰。
例如與中國天貓國際簽署合約得到宣傳資源,原定本季登陸紐約時裝週的幾個中國國產品牌都無法成行,再長的鋪排與信心,也敗下陣來。對內更可能因為中國國內工廠延遲復工、城市的隔離令物流移動困難,到秋冬服飾上市期仍無法按時交貨。由於中國設計師品牌,及許多由中國代工的歐洲二線品牌多以批發渠道為主,無法按時交貨就意味著下游店家可能面臨無貨可賣的窘境。
↑由來自青島與青海的新銳設計師Siying Qu和Haoran Li創立的品牌Private Policy有幸能參與到2020秋冬紐約時裝週,於Spring Studios辦秀。
↑來自台北的品牌Shiatzy Chen夏姿這次則無緣參與巴黎時裝週,其他如:MASHAMA、Uma Wang、Jarel Zhang、CALVINLUO 和 Maison Mai等品牌亦是殊途同歸。
時尚媒體與意見領袖平日所做的,是要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無論是線上或是實體店鋪,尤其是中價位的Fast Fashion或High Street品牌,頻繁曝光營造出趨勢,就是希望消費者能立即購買。因此,交貨延遲的情況如果持續,就代表需要的曝光必須減少,對整個行業是一個惡性循環。
可見的經濟效應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中,將零售業列為受肺炎疫情影響的中度風險產業,影響和衝擊力可能遠大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產業供貨斷鏈、安全庫存告急,生產和銷售環節的任何延遲都可能導致現金流問題,多數中小型廠家與品牌可能只夠三個月現金流。加上可預見的市場銷售低迷、企業預算緊縮、裁員與倒閉潮一連串的風暴眼看席捲將至。
過去數年,中國是眾所皆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也是許多品牌與宣傳活動最為關鍵的市場之一。根據投資顧問Cowen Equity Research分析團隊二月初發表的最新數字,中國市場就占整個奢侈品行業銷售總額的三分之一。但隨著病毒的擴散,出行封閉與斷航,到歐洲其他國家購買奢侈品的中國遊客大減,研究人員斷言「奢侈品的影響首當其衝」,畢竟,「當人們將健康和性命安全放在首位時,購買奢侈品的優先順序並不高。」
↑即便法國奢侈品集團KERING公布,2019年第四季的財報顯示銷售額有所增長,但也得等到2020年第一季財報公布,才能應證疫情真正的影響。
一線品牌須立即斷尾求生。運動品牌龍頭Adidas宣布,因為不可抗拒的業務衝擊,將大規模的關閉中國門市分店。而根據美國有線新聞CNN的採訪,剛在中國市場取得品牌最高收益的Bvlgari,執行總裁Jean-Christophe Babin表示,公司已立即關閉大中華地區51家直營店中一半以上門市的營運。近年以復古文藝風潮獨領風騷的Gucci,有將近四成的營收由中國市場貢獻,也果斷在情人節前宣布關閉全中國一半的門市。
從一線精品、設計師品牌直到尾端的零售客戶,甚至依賴廣告收入合作的傳媒和意見領袖,都將面臨消費緊縮而無法樂觀。如果這一季無法展示或銷售受挫,影響將延續接下來的幾個季度。
↑無論是LVMH、KERING,自一月中截至二月初為止,皆能看出銷售呈現波動性的跌幅。
我居住的香港是另一個重災區。農曆新年前本是傳統零售旺季,但經歷超過半年的反送中修例風波,內地訪港的旅行團比往年下跌將近九成,過往受利的珠寶金飾、奢侈鐘錶等行業早已低迷,疫情加上政府的施政失靈,令市民的消費意願雪上加霜,12月的奢侈品零售比往年同期再跌了36.7%。
且不論時尚編輯、KOL和買手無法前往時裝週的直接後果,而是香港的從業人員早已先遇上警民衝突引致停滯的消費氛圍,簡省成本的裁員和倒閉令收入短缺。對商機反應敏感的香港市場,最近多了是轉賣民生用品與口罩代購的時裝店家,更可看出港人對購物興趣急轉的現實趨勢。
↑急需口罩的現象,(上圖)不僅在香港可以遇見轉賣民生用品與口罩代購的店家,(下圖)新加坡軍人亦是日夜趕工包裝。
相信許多時尚從業人員都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案,疫情險峻,生意何嘗不是?目前這個階段,只有耐心等待疫情的發展趨勢是不夠的,要勉力控制情況,做到開源節流。美國Vouge.com已率先推出報導內容的垂直購物服務,各大奢侈品牌也立即加強線上購物內容與送貨到府,務求瓜分消費者減少外出而壓抑的購物慾。有人將復甦的寄望放在夏天,但我卻不太樂觀。
疫情之下,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犧牲與家庭悲劇,航空、運輸、旅遊、酒店生意、地產和製造業、以及傳媒和零售賣場的低潮是環環相扣,如果讓我大膽預測,中國內需與出口若繼續窒礙難行,極可能發生新亞洲金融風暴。
Base在倫敦的服裝與布料製造商ApparelTASKER老闆Zack Sartor,在倫敦時裝週中向BBC Radio 4表示,因為中國工廠的關閉與交貨的不確定性,他已經收到五、六個時裝週設計師品牌來的轉單。而他報價的製作成本還是中國工廠的一倍以上。
中國是全球最大成衣出口國,每年達到1700億美金的規模,浙江中國輕紡城、嘉興毛衫城,蘇州東方絲綢市場現今紛紛宣布延後開市,成衣廠開工遙遙無期,對全球成衣製造必然有影響。加上美中貿易戰火依舊,將加速各方將紡織業產能移出中國。除了像ApparelTASKER收穫地利之便,其他還有一直與中國競爭的土耳其紡織業,這段時間也已搶下超過20億美元的歐洲轉單效益。台灣的大型布料廠如得利、福懋等上市櫃公司,早就將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也成為受益者。
因此,遠離中國,明顯是製造業與零售的第一個反應。重新鞏固原有的精品消費市場,例如美國。太平洋另一端的巨頭,無論道瓊指數、納斯達克工業指數與標準普爾500指數都剛創下歷史新高,擁有強大內需消費力的美國,不像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那樣容易受中國需求下滑的影響。
有分析認為電子銷售商務將出現強勁增長,消費者不願出行,奢侈品牌或許也得修正講究實體消費體驗作為附加價值的說詞,令行業做新的調整,科技升級並非壞事。
相信不只品牌與零售店有一番洗牌,我預測也會有依賴廣告收入的傳統傳媒公司,順勢將早已疲弱的業務項目關閉。營造消費情境的網路紅人,面對品牌的預算排擠,若無力轉換成實際銷售,也將有一輪汰弱留強。沒有時間猶豫,畢竟每個猶豫都代表了金錢的損失,使用華文的時尚KOL須立即調整產出內容,更敏銳的反應在地風格的現實作出建議,尤其有較高言論自由、公民素養,與疫情相對和緩的台灣,最有可能出現新的機遇。
在倫敦時裝週的開幕式上,多了將口罩作為時尚配件的Influencer。人們對病毒的焦慮是否反應過度,取決於對前景的信心,疫情對時尚行業的打擊,看來還不會因為時裝週的結束而減弱。
◎Photo Via : 達志影像,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