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操弄著偶像與符號、 身著馬甲與吊襪帶搬演舞台表現, 瑪莉蓮曼森 或許是當代流行搖滾音樂中 極具爭議的形象”


陳涵

2020-1-5

搖滾樂:恐懼與暴力的符號

 金屬的老梗 

瑪莉蓮曼森Marilyn Manson或許是當代流行搖滾音樂中,極具爭議的一個形象:操弄著偶像與符號,從「瑪莉蓮夢露」與「曼森家族」取其名與姓;身著馬甲、吊襪帶搬演舞台表現;在充斥著憎恨LGBT族群人們的演唱會中,對著朝他叫囂的歌迷說:「若我是你口中他媽的臭同志(fuckin’ faggot),那我就會做好我的工作——也就是以監獄的風格對待你!」某種程度上,曼森與他的歌迷們在玩的,是爺們之間酒餘飯後互相吹噓、膨脹的遊戲。

↑瑪莉蓮曼森常在演唱會中,直言不諱地向歌迷表達他對自我風格與對音樂創作的態度。


↑瑪莉蓮曼森在音樂主題上,繼承了如BLACK SABBATH等金屬前輩的異端崇拜。

在音樂類型而言,曼森繼承了來自金屬音樂的反建制特質,最顯著的包括類似祖師爺黑色安息日的「反基督與魔鬼崇拜」語言。《搖滾神話學》(2006)一書中,甚至稱曼森是「六呎六吋高的變裝癖者」(實際身高約六呎一吋加上表演時誇張厚底鞋與高蹺的高度)、「歌曲主題多關自殺與撒旦膜拜,其充滿仇恨女性的自傳《The Long Road Out of Hell》在英美兩地都是暢銷書」。不過,該書也指:「黑魔法是重金屬的大熱門生意」,無論是齊柏林飛船或黑色安息日都得益於此,而後者更透過戰爭、毒品、異教膜拜的詞曲聲響,啟發了所謂「震嚇搖滾」(shock rock)。


↑九吋釘樂團的主腦Trent Reznor是曼森早期專輯製作人,歌德搖滾、吸血鬼的主題在當時充滿戲劇性。

1969年,在一場滾石樂團的免費演唱會上,臭名昭彰的飛車黨Hells Angels於滾石演唱〈Sympathy for the Devil〉時,於眾目睽睽下謀殺了一名黑人青年——也就是著名的「阿蒙塔事件」。對此,《搖滾神話學》一書作者Ruth Padel當時便指出:「模仿黑人的精力、表演魔鬼的模樣、演唱毆打女人的歌詞,並不代表你能控制暴力場面。」而在事件上演 30 年後,暴力的陰影再次籠罩,Ruth看待震嚇搖滾樂的立場依然堅決:「多數搖滾暴力,只是服裝設計師的膚淺展演……不過都是行銷工具而已。」

後來,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的發生,讓許多事情變了調。1999年,正是在希特勒生日當天,兩名曼森及金屬樂團Rammstein樂團的迷弟,身著黑色大衣攜帶槍枝進入校園掃射,造成17人死亡。

不過,當人們瞄準金屬樂團檢討暴力時,卻忽視了致命武器與仇恨的傳播途徑。在音樂中的暴力神話,往往都有現實的參照點。


 恐懼的回歸 

美國是個超過六成民眾信仰基督宗教的國家,當黑色安息日或滾石等知名樂團演唱著他們的「魔鬼崇拜」,固然引發許多恐懼與憤怒,特別是當「家長們」無從了解他們的孩子從哪裡得來這樣的音樂時,更是如此。

1985年,終於有群「不這麼普通的」家長們,決定他們無法忍受這些暗黑的內容。以時任參議員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之妻Tipper Gore為首,全美家長音樂資源中心(PMRC)遊說參議院的「商業、科學與運輸委員會」召開聽證會,其目的在於限制音樂內容,包括性、藥物,與異端崇拜等議題。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成功地強制唱片發行商,必須在任何前述議題的唱片上加上警告標語貼紙。

↑1985年,全美家長音樂資源中心極力遊說參議院的「商業、科學與運輸委員會」,召開希望限制音樂內容的聽證會。

金屬樂團Twisted Sister的主唱Dee Snider,當時曾於聽政會上直言:「我們有這麼多的怪物電影一部接著一部上映,當人們去看那些怪物電影的時候,他們被驚嚇、離場,而那不過是一場電影!其實搖滾樂與很多其他東西都一樣,都是試著讓人們產生開心或者悲傷的情緒……許多金屬樂團只不過是像恐怖片那樣試圖嚇人罷了。」

↑金屬樂團Twisted Sister主唱Dee Snider現身聽證會上為許多金屬搖滾樂團發聲。

金屬樂,不過是像恐怖片那樣,試圖挑動人們恐懼的情緒。不幸地,他們被過度嚴肅地看待,然後,一場場令人心碎的事件發生,具現人們的恐懼。但政客們責怪搖滾歌手、責備動漫與電玩、責備影視產業,但卻常偽善地忘記了全美步槍協會曾經數度遊說,並阻止了在全美調查中高達九成以上同意的針對擁槍者的身份嚴格限制法案。(儘管Ruth Padel批評搖滾樂訴諸暴力神話,但他可沒忘記這點。)

 期待回應 

在Michael Moore的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2002)中,他直接向曼森提出,若他能與科倫拜的青少年面對面,他會說什麼?曼森悲傷地回應:「我不會說任何話,我會聆聽他們想要說什麼——然而卻從來不曾有人這麼做。」

↑Michael Moore於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中找來瑪莉蓮曼森表達他對該事件的看法。

在極右派民族主義者當道的今日,因全球仇恨犯罪所引發的槍擊案數字飆升,歐美各國皆曾出現嚴重的屠殺案件。而諸如川普、PMRC、NRA等政客仍將許多案件歸咎於電玩、影視聽產業與精神疾病,川普在2019年8月艾爾帕索槍擊案後,更發言攻擊電玩遊戲的暴力,並主張:「是精神病與仇恨扣下扳機,並非槍本身。」在科倫拜事件後,許多校園內早已開始有了金屬探測儀、常駐校警,而槍擊案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反恐」的程度。

法國社會理論家布希亞,反對以「迷亂」來描繪目的在於調動恐懼的行為,他認為相對於迷亂,這更類似於社會內部的自體免疫失調,且恐怖主義,追求的正是(政治)系統的「反應過度」,正如免疫失調的白血球攻擊自身正常細胞。布希亞的詮釋者Paul Hegarty則進一步指出,不能將科倫拜事件視為某種青少年「受異化的表現」,而是異化本身的奇觀,是一種擬仿。換言之,這些青少年都是社會中的普通人,而他們的行為是當代社會本身所導致,如同隨機出現的癌症一般反噬整個社會。

曼森所言不假,槍擊案的成因不是音樂、不是電玩與影視產業,而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孤立感。他曾在Larry King的訪問中提到自己最愛的藝人為大衛鮑伊David Bowie(其他還有Prince、Alice Cooper等),正如他曾致敬的鮑伊經典形象Ziggy Stardust,或者鮑伊的經典曲目〈Space Oddity〉,皆是充滿疏離。而在曼森與歌德搖滾之前,90搖滾樂最大的浪潮便是油漬搖滾(Grunge),其經典之作〈Smell Like Teen Spirit〉若與曼森早期的作品並置,則更具連貫性地呈現出近代青少年普遍的厭世與疏離。

也許是個人意見,但我認為沒有比〈Space Oddity〉更離群的了。或許大家可以看看鮑伊之子Duncan Jones的《Moon》、Bernardo Bertolucci的《Lo e Te》等片,都是對本作的致敬。

↑美國著名的油漬搖滾樂團Nirvana的〈Smell Like Teen Spirit〉亦表現出近代青少年的厭世與疏離感。

 

◎Photo Via:達志影像,YouTube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